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NO:09

“美与革命结合的化身” 最出色的工作是同外国人士交往

编者按:

共和国首位新闻发言人是位女性,是一位天生丽质的美女,同时也是翻译《红星照耀中国》的第一人。周恩来曾称赞说没有人能够代替她”。

这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名叫龚澎,据说在燕大读书时,她即有“校花”美誉。她曾任《新华日报》记者,建国后,历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部长助理。1943年与乔冠华结婚,被毛泽东誉为“天生丽质双飞燕,千里姻缘革命牵”。

而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龚澎总是不忘记用一切办法,用各种方式去帮助别的同志,不怕自己承担责任和风险。在面对考验时,她始终坚持真理,从不随声附和。

 

 

“美与革命结合的化身” 翻译《红星照耀中国》第一人

  龚澎1914年在日本横滨出生,父亲追随孙中山参加过辛亥革命和反袁护国斗争。1933年,19岁的龚澎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燕京大学历史系。         
  在燕大,龚澎参加了进步学生组织,并作为学生领袖参与了“一二·九”运动。当时,龚澎和一批进步学生经常聚集在新闻系讲师埃德加-斯诺家中。在斯诺家小小的银幕上,龚澎第一次感受到延安的生机勃勃,并第一个把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部分章节翻译成中文在学生中传阅。
  1938年,怀揣革命激情的龚澎踏上延安之旅。因为敬仰革命烈士澎湃,她将学生时代的名字“龚维航”改为“龚澎”。1940年深秋,龚澎被安排担任周恩来的外事秘书,负责国际统一战线和外国记者的联络工作。
  1941至1942年间,日军飞机不停地在重庆上空轰炸,曾家岩50号的部分楼房也被炸坏了,龚澎与部分工作人员临时搬到了红岩村。为了开展外联工作,龚澎每天冒着酷暑从郊区步行数里,先在化龙桥坐马车到上清寺,然后再换乘公交车赶往闹市区。那时,她经常身穿一件简朴而合身的旗袍,随身的手包里放满了来自解放区最新的广播稿副本。
  当时南方局可以经常接收到延安的消息和来自抗日前线的战地新闻,龚澎和同事们总是即时将有关内容编写翻译成英文,然后编印为若干份材料,并将它们很快分送到外国记者手中。
  为了及时将《解放日报》、《新华日报》上发表的重要文章和毛泽东、周恩来等人对局势的讲话翻译成英文,龚澎承担了大量的笔译工作,很多重要文章都是她在打字机上翻译成英文的。[详细]

龚澎

最出色的工作,是同外国人士交往

  1940年9月,龚澎从华北前线出发,长途跋涉了两个月,到达重庆,向中共中央南方局报到时,已经是初冬了。
  龚澎被分派到外事组工作。这是一个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负责对外联络、宣传和调查了解有关政治动向、国际形势,提供延安中共中央参考,并广泛开展国际统一战线活动的部门。
  龚澎最出色的工作,是同各类外国人士交往。来到山城后,龚澎陆续结交了几乎所有驻重庆的外国记者。无论是美联社、法新社还是各国大报刊的记者她都认识,与美国新闻处也时有来往。她还与在外国新闻机构中的中国雇员广交朋友,从他们那里得到了许多宝贵的信息。后来有些记者时常主动代龚澎传递宣传材料,给她多方支持。
  从1942年起,龚澎担任了外事组副组长。外国人士当然不知道她的这个职务,但他们认准了龚澎是“周恩来的亲密助手”,“是周恩来与外国记者招待所的联络员和新闻发布员”。
  每当周恩来会见外国人士或接见外国记者时,都由龚澎陪同,并作翻译。她的翻译,表达准确,“讲的英语不但无懈可击,而且十分流利。” 每当收到延安的重要文章、社论和消息,或者必须尽快让外国人士了解的资料,龚澎就立即译成英文,打字、翻印,忙得顾不上吃饭、睡觉。
  哈佛大学已故教授、中国问题专家费正清曾在回忆录中写道:“她(龚澎)的性格里既有青春的朝气,又有对中国共产党事业的坚定信念,再加上随军记者所特有的敏锐观察力和清新的幽默感”,在重庆那种单调乏味的气氛中,“龚澎成了言论自由的象征”。[详细]

龚澎出访东德
乔冠华和龚澎

外交舞台上,工作和生活融为一体

  1943年深秋,龚澎和乔冠华结婚。而随着儿女们一天一天成长起来,龚澎的事业也一天一天走向顶峰。从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中期,龚澎经常随同周恩来陈毅出访,参加大型国际会议,是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在外交方面的得力助手。
  如果说在抗战时期的重庆,龚澎作为年轻的新闻发言人初露锋芒,那么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两次日内瓦会议、1964年周恩来亚、非、欧14国之行和1965年李宗仁在北京举行的中外记者招待会上,站在中外记者面前的,已经是一位成熟的女外交官了。
  在女儿乔松都的记忆中,母亲偏爱中式服装。每逢随领导人出国访问或出席重要活动,她都喜欢穿一件旗袍,然后在外套一件西装,看上去既得体又有风度。
  乔松都说,母亲内心引以为自豪的,就是能够与父亲在事业与家庭中比翼双飞。龚澎曾经对女儿说:“我是你爸爸的同事,我出席这个活动,不是作为夫人,而是因为我是负责新闻工作的工作人员。”
  在新中国的外交舞台上,乔冠华与龚澎两人如影随形。据解密外交档案记录,乔冠华和龚澎共同参加了许多外事活动,如,1954年和1961年两次出席日内瓦会议,1956年11月陪同周恩来总理出访亚洲五国,1963年4月陪同刘少奇主席出访亚洲三国,1965年1月陪同毛泽东主席接见美国作家斯诺……
  白天,龚澎和乔冠华在外交部并肩工作。下班回到家里,夫妇两人仍有说不完的话题,晚饭后常是各占一张书桌,继续为工作忙碌着。
  “爸爸在书房,妈妈在卧室。两个人或是起草文件,或是批阅文件。他们的工作和生活是融合在一起的。有时候妈妈生病了,需要休息,爸爸就帮她处理文件。”乔松都回忆。[详细]

龚澎

富于理想主义的一生 夫妻合唱国际歌

  正当事业迈进顶峰的时候,文革骤然而来。由于龚澎在重庆的特殊经历,她被打成了“里通外国”的人。
  一次被抄家后,龚澎让孩子们找来印刷好的毛主席语录钉在被刷过“打倒”标语的门上:“勇敢、坚定、沉着,向斗争中学习,为民族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牺牲自己的一切!”然后她默默站在语录旁,让儿子摄影留念。在那一瞬间,她那坚定从容的姿态定格在了孩子们的心里。
  乔冠华和龚澎常常互相鼓励。乔松都回忆,一天下班后,母亲让自己弹奏一曲《国际歌》,她和父亲并排站在客厅门前,神情庄重,跟着节奏轻声吟唱:这是最后的斗争,团结起来,到明天!曲子结束了,母亲深深吸了口气说:“休息过来了,下午接着战斗!”
  1970年9月23日,《人民日报》第四版右下角刊登了一则消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外交部部长助理龚澎同志,于一九七○年九月二十日因病逝世。龚澎同志一九三六年参加中国共产党,终年五十六岁。
  然而,在乔松都的心里,这则简短的讣告远远无法概括母亲富于理想主义的一生。她更愿意用美国记者塞瓦赖德的评价来总结母亲的一生:“这位强者是这样一个人,她甘愿冒险犯难,下定决心,把自己的一生献给高贵的事业……”[详细]
  【本专题内容来自新华网、中国经济网公开报道】

敬请期待
我来说两句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