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单位改革要成功,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的详尽方案,需要开诚布公、为人着想的诚恳态度。 |
《国务院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指导意见》16日公布,意见明确2015年完成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并对逐步取消公益事业单位行政级别等作出规定。其实中国的事业单位改革早已不是新鲜事,如果从1992年首次提出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算起,中国的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走过了20年的路程,但此项改革一直就是只摸石头不过河,甚至多次反复,中国的事业单位改革为何如此之难? >> 新闻回顾: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意见发布 牵动3000万人命运 BRIEF 1
为什么要进行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政事不分,管办不分,早已偏离创办初衷 BRIEF 2
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推进路径事业单位应以“甩掉两头、留下中坚”作为改革方向 BRIEF 3
改革为何如此难:改革是好事,但无细致方案或事倍功半要动4000万人“铁饭碗”不容易 |
事业单位,是指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事业单位有以下特征:不以盈利为目的;财政及其他单位拨入的资金主要不以经济利益的获取为回报。这与以赢利为目的的企业区别明显。中国的事业单位在功能上对应国外的是非营利组织(NPO)、非政府组织(NGO),国外的这些组织是社会自治组织,在中国的事业单位和政府关系密切。[详细] |
事业单位政事不分,管办不分:人浮于事,效率低下政府职能“越位”,管办不分是中国事业单位体制存在的严重问题,其突出的表现是,仍有大量经营性机构提供的产品与政府社会职能无关,仍存在于事业单位之中,并由政府进行组织生产。教育和医疗领域市场化的程度并不高,绝大部分义务教育和公共医疗机构仍是国有机构,私人部门和其他组织形式的非营利机构的参与程度依然很低。官办不分,政事不分的结果就是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详细] 事业单位远远偏离公益性初衷:只顾赚钱,忽视公益与官办不分的情况完全相反的是一些事业单位的市场化过度。如一些承担社会公益职能、不应市场化的机构却被推向市场。这些机构在进行企业化改制或企业化运行后,将盈利视为第一目标,其公益目标大大削弱。某些机构甚至以损害社会公益目标为手段获取经济利益,最终结果是政府职能和国家目标的实现受到严重影响。例如,在医疗和教育领域的改革中,从付费的角度看,市场化速度很快;服务提供的总成本中,个人负担的部分在过去20年呈直线上升趋势。[详细] 铁饭碗养懒人:纳税人养不起庞大的事业单位中国的事业单位由于历史的沉积,很多被打上了“中国特色”的烙印,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而且支出惊人。 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增加1000多亿元,2007年以来,该项经费支出已接近9000亿元,其中公务用车消费占比较高。目前,党政机关及行政事业单位公务用车总量为200多万辆,每年公务用车消费支出1500亿元~2000亿元(不包括医院、学校、国企、军队以及超编配车)。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详细] |
BRIEF 2
事业单位改革的具体内容和推进路径事业单位应以“甩掉两头、留下中坚”作为改革方向
|
|
|
事业单位改革的焦点议题(1)事业单位统一工资,减轻贫富分化目前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收入状况良莠不齐,但普遍存在工资外收入项目繁多、比重很大,且以“暗箱”操作为主,分配不透明。一些事业单位不同程度存在收入分配失控问题,尤其垄断行业或经济效益比较好的事业单位,这种现象更为突出,一些单位工资外收入是工资水平几倍甚至十几倍。而在事业单位改革,施行统一工资制度后则可缓解这种情况。[详细] (2)事业单位集体“摘官帽”事业单位现行的厅级正职、厅级副职、处级正职、处级副职、科级正职、科级副职、科员、办事员,依次分别对应管理岗位三至十级职员岗位。而改革后,这些官帽将统统被摘掉,以河南为例,教师和医生等技术岗位被划分了13个等级,包括高级岗位(由高到低分为7个等级)、中级岗位(由高到低分为3个等级)、初级岗位(由高到低分为3个等级)。除了“官本位”被直接打破,以往“事业单位干部待遇随人走”的老规矩,也被打破。[详细] (3)“铁饭碗”端不好也能打碎现在事业单位的岗位在公众眼中是端起不会被打碎的“铁饭碗”,而在此次改革意见中明确要求,要求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对不同类型事业单位实行分类人事管理,依据编制管理办法分类设岗,实行公开招聘、竞聘上岗、按岗聘用、合同管理。健全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要求的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这意味着事业单位这个“铁饭碗”段不好也能打碎了,端好了也能赚“大钱”。[详细] (4)“市场化”:让市场回归“市场化”:政府放手,市场回归:所谓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就是让事业单位真正回归到公益属性,使行政类和经营类事业单位回归到本来属性。具体看,对于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把其职能划归至行政机构或将其转变为行政机构;对于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将其转变为企业,推向市场。[详细] |
事业单位改革20年:摸着石头不过河 改革覆盖面极大:要动4000万人“铁饭碗”不容易有统计称,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中,教育、卫生和农技服务从业人员三项相加,占总人数的3/4,其中教育系统人员即达到一半左右,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事业单位多和教育、医疗、文化、科研等领域相关,涉及到人事、财政、社保、监管等多个方面,牵一发而动全身,改革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详细] |
被改革者有时也是既得利益者,自然抵制改革与企业改革一样,事业单位的改革也是知易行难,甚至某种程度上比企业改革更难。因为企业毕竟是以利润为中心,无论改革者还是改革对象,对企业改革的必要性有一定认知和共识;但事业单位还披着一件公益的外衣,长期以来靠吃皇粮养起来,改革意识不但淡薄,在改革红利越来越少的今天,还希望回归行政系统。这么多年来改革进展缓慢,甚至出现反复,除了改革的时机、手段、策略和步骤存在问题外,最大的阻力,就是已经形成的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结构在改革中很难被打破。[详细] |
改革前景不明确,受影响者担心改革制造新的不公平国家在2008年选取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进行事业单位养老改革试点,但迄今五省市没有一家真正推开,谁也不愿开这个头。广东倒是在2009年曾想雄心勃勃地在高校推进这项改革,然而方案还未实行,就遇到了高校教师强大的反对声浪,最后不了了之。[详细] |
改革应有具体、细致方案:不能把受影响者蒙在鼓里事业单位的4000万职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13亿公民,都是事业单位改革的“利益相关者”。事业单位的改革,不应该关起门来搞“密室游戏”,而应该主动把方案拿出来晒晒。只有见了光的方案,“利益相关者”才能判断这种改革是在追求利益相关者的整体利益,还是在仅仅追求某些主体的利益,才能决定自己以何种姿态参与到这场改革中去。如果“利益相关者”始终被蒙在鼓里,基于这种不确定性,谁也会本能地反对。[详细] |
结束语: |
如果把事业单位改革艰难的板子全打在4000万“事业人”身上,同样有失公平。这场事业改革的规模之大,让人不禁联想到上世纪中国发生的那场轰轰烈烈的国企改革运动。在只有大致方向,具体而详尽的方案未公布之前,任何改革的受影响者的担心与抵制都可以理解。所以事业单位改革要成功,需要涉及方方面面的详尽方案,需要开诚布公、为人着想的诚恳态度。 |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