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2012年04月25日 第894期

如果不能及时对孩子及其家人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和帮助,多数受害者将会一辈子生活在阴影中。

转发至: 搜狐微博 开心网 人人 白社会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分享到网易微博 编者按

  或许我们没有办法去想象,一个金钗之年的女孩遭遇到性侵犯之后,她的生活会有什么样的变化,她的生活会因此布满了乌云,而她或许需要很长久的时间去适应,并重新站起来。广州日报的调查显示,过去三年广东2506名女童被性侵,其中近半在14岁以下。而且,性侵女童者65.74%是熟人。其实各地类似的案件很多,儿童性侵案件逐年增多,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现象,能成为一个现象,必有深层次原因,很多“不堪”现象正是现实生活的一种反应。

>> 新闻事件:广东发布女童遭受性侵害报告 66%为熟人作案

BRIEF 1

性侵案受害者多是留守和流动的女童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女童受害者多;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女童受害者多

BRIEF 2

落后的性教育与传统意识让留守儿童很受伤

这些群体本身性教育落后,受害人多忍气吞声不敢声张

BRIEF 3

行凶者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出于不同扭曲心理因素进行侵害行为

BRIEF 4

失落的“熟人社会”

社会转型改变文化模式 冷漠成为普遍生活方式

BRIEF 1

性侵案受害者多是留守和流动的女童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女童受害者多;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女童受害者多

在调查中我们可以看到,受害者多是农村留守儿童,她们缺少保护和自我保护意识;而在一些发达地区,受害者也多是一些流动的人口带去的女儿,她们的父母无暇照顾她们。

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留守女童受害者多

  (1)父母去外地打工,只留下老人和孩子,孩子老人沟通困难
  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离开家乡流入城市,成为“农民工”,他们照顾儿童的责任只能托付给老人或者亲戚朋友,即“代理家长”。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2004年所做调查表明,留守儿童中56.4%与留守单亲生活在一起,32.2%与祖父母生活在一起,4.1%和其他亲戚生活在一起,0.9%被寄养在别人家里。而至2008年全国妇联发布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显示,在全部农村留守儿童中,父母一方外出留守儿童占47.14%。父母双方外出留守儿童占52.86%。可见自2004到2008年以来,留守儿童和单亲或双亲生活的人数比例下降,由他人照料的比例上升。由于缺乏父母照料,留守儿童所生活的家庭环境存在不足,特别是专由老人照顾(也称为隔代教育)家庭中存在明显的缺点,老人自我照顾都存在一定困难,对儿童照顾只能有心无力,或者说他们只能保证儿童基本温饱生活。同时,老人思想观念比较保守,祖孙两辈之间年龄相差悬殊,无论是认知还是心理代沟都比较明显,老人文盲率超过80%,根本无法对孩子进行学习上的辅导,对于儿童生理发育、心理发展、安全防范等方面教育意识更为薄弱。
  (2)被告人多是熟人老师……接触多,孩子成了欲望发泄工具
  被告人是被害人的熟人居多。对儿童进行性侵犯的群体有一个共同特征是身边的熟人,他们处于对儿童相对熟悉的“优势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掌握着儿童的生活习惯,有的负责照料儿童的饮食起居,有的可以提供吸引儿童的物质财富,有的是从小一起长大的玩伴,各方面的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为侵害者实施犯罪行为提供了便利条件。

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女童受害者多

  (1)父母工作,没有时间照顾看管孩子
  多数打工族来自农村,最广泛地分布在城市的各个角落、各行各业中。城市里最肮脏、最劳累、最差、收入最低廉的活计,她们为了生计,常常对孩子属于照顾,这些孩子缺少关怀,所以十分容易被诱骗。从家庭因素看,家长无力监护或长期不尽监护职责,女童因没有得到家庭的庇护和教育而易遭侵害。
  (2)因生理心理不成熟和不良习气,女童容易成为性犯罪的侵害对象
  从个体因素看,主要是因为生理心理发育的不成熟和一些生活的不良习气,女童容易成为性犯罪的侵害对象,比如一名7岁的女童,施害者利用她爱吃零食的弱点,以买零食为诱饵多次对女孩实施了奸淫。

BRIEF 2

落后的性教育与传统意识让留守儿童很受伤

这些群体本身性教育落后,受害人多忍气吞声不敢声张

重缺乏法律意识 安全防范教育意识薄弱

  2008年2月,经广西省容县人民检察院处理的一起性侵害案件中,年已七旬的犯罪嫌疑人李富(化名)诱奸五岁留守女童小红(化名)。值得关注的是整个过程中小红奶奶已经发现小红下身相关症状并质问李富,但是之后却并未采取任何行动,而是一再隐瞒。这起案件反映了很多留守儿童面临的悲哀。老人严重缺乏法律意识,不知道李富行为的严重性,很多犯罪人便是在这种情形下逍遥法外。

农村性教育缺失,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差

  性教育包括多种方面,不仅要让儿童了解生理发育过程,同时要涵盖相关的心理应对、疾病、道德、法律等。但是性教育在我国仍属较敏感的话题,袁滢等于2008年在甘肃陇南地区对5所学校的1000名学生、10所县级中学及100名学生家长作为调查对象进行过抽样调查,发现当地学校的性教育主要是通过在初中阶段开设的生理卫生课来进行。上课方式主要是“自己看书”、“老师讲”,所占比例分别为65.9%和34%。“课堂讨论”和“看录像”两种上课方式则从未使用过。另有7.8%的学生反映他们从来没有上过生理卫生课。由此可见,农村地区性教育形势比较严峻,无论在性教育内容的深度还是广度方面均比较欠缺。而农村作为留守儿童主要聚集地,学校性教育的缺失也直接会影响到他们。
  除了学校性教育,家庭性教育扮演的角色也比较重要。留守儿童最初性启蒙教育本该由最亲近的父母传达,但由于父母长年在外根本无法与他们进行交流,或者他们对性教育抱着无所谓的态度,认为儿童长大后就自然知道;代理监护人则更容易忽视性教育,年龄的差距以及农村的传统观念令他们羞于启齿,这些结果造成留守儿童性教育的空白。在各类性侵害案件中,发现很多儿童根本不知道施暴者已经严重触犯了法律,尽管她们恐惧、无助,但她们大多数选择了沉默,不知道如何拿起武器保护自己。一般在她们出现异常行为改变或非意愿妊娠等结果时才会被他人发现事实,而其在这个过程中幼小的身体和心灵已受到巨大创伤。

农村地区对女性贞操比较看重 为顾其名声会采取隐忍或私了

  伦理道德冲击主要表现为两方面,一是古老的风俗及守旧的思想。它们带来的负面影响是报案不及时,无形中放任犯罪人。农村地区虽然对女性贞操比较看重,但是由于法制观念淡薄,对女性性侵害并没有十分保护。尽管有的儿童将性侵害事实告诉了家里大人,可是他们为顾其名声,会采取隐忍或者用钱私了的方式。二是犯罪嫌疑人自身伦理道德沦丧和不健康的文化生活方式。由各方案件来看,犯罪嫌疑人多数是留守儿童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亲属、邻里及教师等。前两类人文化水平一般较低,在农村生活中比较清闲和无聊,很少或者基本上没有参加有益健康的文化生活。由于农村中青年妇女很多都外出打工,他们便将魔爪伸向了留守女童。

教师犯罪则更加令人痛恨,由于学生对老师天生都怀有崇拜与热爱心理,对他们不会设防

  教师犯罪则更加令人痛恨,由于学生对老师天生都怀有崇拜与热爱心理,对他们不会设防,但是这却为某些教师提供了作案机会与条件。当代生活报报导的南宁市上林县某小学校长兰波通过哄骗、威胁等手段在近1年的时间里强暴了3名女学生。若不是学校其他老师发现受害女生上课心神失常,学习明显退步,兰波还有可能逃离法律惩治。我国几千年来尊老爱幼的思想传统在他们心中沦丧,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些犯罪人作为留守儿童身边的亲邻好友、启蒙老师,非但没有博爱之心帮助其父母教育儿童,反而人性泯灭,为了个人之欲伤害儿童,实在是有悖伦理,丧尽天良!

BRIEF 3

行凶者多在经济欠发达地区

出于不同扭曲心理因素进行侵害行为

男女比例失衡:行凶者多在20岁以下到50岁以上年龄段 集中在沿海省份中外来男性人口

  对女童实施性侵害的行凶者中,20周岁以下和50周岁以上居多。而女童遭侵害后的报案率低,还有不少行凶者未得到惩处。儿童性侵害最令人痛心的地方是行凶者通常是儿童所认识、相信的人,有的行凶者充分利用了儿童的信任和崇拜进行伤害,有的利用儿童需要别人关爱的善良本质和对大人权威的恐惧,对儿童由一般爱的表达到性的活动。例如,广东是沿海发达省份,外来人员多,其中男性比例占绝大多数,加剧了区域的男女失衡,这样的人口配置状况,更加剧了性侵害案件的犯案几率。

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动人口众多,鱼龙混杂,教育落后,缺乏文化知识,自控能力差

  由于此类犯罪主体多为小学以下文化,缺乏必要的文化修养,自控能力差,易产生歹念,去实施侵犯儿童性权利的犯罪行为。今年14岁的小花和12岁的小英是一对姐妹,家住粤西一个山村。由于父母在外打工,小姐妹常年独居在家,只有姨妈偶尔上门照顾。就在两年前的一个夜晚,一名男子翻墙闯入了她们家中。她们在惊恐和绝望中惨遭蹂躏。小姐妹像惊弓之鸟,每天都害怕黑夜的来临。可是,因为歹徒的威胁,她们选择沉默,连自己的姨妈和父母都不敢以实情相告。可是,恶梦并没有因此而结束。相反,灭绝人性的蹂躏接踵而至。“闻讯而来”翻墙而入的歹徒从一个增到两个,三个……到最后,先后闯入她们家中对她们实施强奸的人竟然多达6人,而且,这种情况持续了两年。

物质丰裕、精神匮乏:现代的生活方式、交友方式成了易发性侵害的危险元素

  我们的“物质”并不真正富有(基于精神而言),“精神”却在褪色,有点双重不合理的状况。总之,我们(中国人)也好,别人(外国人)也好,彼此要面对的根本,除了对比“物质”与“精神”的平衡外,关键看整体发展和“人”与“社会”平衡合理生存这个根本。对于现代青少年来说,现代的生活方式、交友方式成了易发性侵害的危险元素。越是熟识的朋友、熟识的地点,越是性侵害经常发生的高危地方。目前我国没有专门针对性伤害行为的受害者提供心理援助的机构,很多受侵害的儿童还得不到专业的帮助。专家呼吁,对于这一特殊群体,需要法律、心理、医疗、家庭等方面联合起来,形成多机构、多部门合作的综合援助与保护模式,为他们进行专业的全方位疗伤。 

恋童癖:后天心理发育偏差造成的性变态心理 主要见于中老年男性人群

  在粤西一个偏远小山村里,由一名老师孙大强负责教育。10岁的小荷,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和同学们一直心怀敬意的老师竟是一个禽兽。有一天,就在老师的宿舍里,小荷被兽性大发的孙大强强暴了。孙大强还用手机拍摄了视频,威胁她不能告诉其他人。可怜的小荷不敢对其他人吐露半句。
  儿童性侵害案件中的一部分犯罪者属于性变态。这里的性变态主要指的是恋童癖。所谓恋童癖 就是以儿童为对象获得性满足的一种性变态,这种性变态者的多数是中年或老年人,以男性居多,女性极为罕见。受害者既可能是女孩,也可能是男孩。恋童癖主要是后天心理发育不正常造成的。[详细]

报复心理:行凶者迫于社会压力和私人原因,把虐童作为报复的宣泄出口

  台湾一女子婚前劈腿与两男子交往怀孕,其中一男是有妇之夫,最后只好嫁给被蒙在鼓里的余姓男友。女儿生下后六七年,余某发现女儿不像自己,与妻子争吵时,被告知女儿不是他的。余某为报复该女子,性侵非亲生女儿达三年之久。类似这样的处于自己心理和社会压力而对身边儿童进行性侵害的案例不在少数,犯罪者多数面临压力无处宣泄,从而选择了扭曲的发泄方式。

法律惩罚力度小,威慑力度小,行凶者“不痛不痒”

  我国刑法第二百三十六条规定,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手段强奸妇女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通过媒体曝光及向有关部门举报的儿童性侵犯个案,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绝大多数受害者选择了忍气吞声,多数公众对这一话题也讳莫如深。国外以往30多年的研究表明,在儿童遭受性侵犯之后,虽然可以通过法律惩罚侵犯者,但是由于既得利益的考虑,一些学校或家庭处于利益或者名声的考虑,往往对事件诸多隐瞒,加之我国的法律对这类事件的惩罚力度显得不够严厉,更加助长了行凶者的气焰。

BRIEF 4

失落的“熟人社会”

社会转型改变文化模式 冷漠成为普遍生活方式

打工人口众多,逐步成为城市生活方式之一,维护“熟人社会”有难度

  一项最新的调查显示,中国流动人口已经达到1.4亿人,占全国人口的十分之一,多数为农民工,主要集中在从事体力型职业上。庞大的流动人口为社会治安带来严惩影响,有数据显示,多数刑事案件是流动人口所为。如今外出打工的人越来越多,更成为了一部分社会人口固定的生活方式,在这种大环境下,维护旧式的“熟人”关系,无论从经济条件上还是从地理条件上来说,都是不现实的。

现代社会的城市生活疏远人际关系,熟人圈子逐渐缩水,冷漠逐渐成为转型社会中的生存方式

  我国传统社会主要由村庄组成,数十人至数百人构成的村庄成为村民们长期聚居繁衍的生产生活舞台。对于这种传统社会,社会学家费孝通称之为乡土社会。在乡土社会,人们被束缚在土地上,地方性的限制所导致的“熟悉”成为乡土社会的重要特征。他指出,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地方性是指人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不同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换言之,这是一个“熟人社会”,一个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冷漠不是偶然的。稍加留意,多数人会发现,我们早已习惯用戒备的眼神、怀疑的心态来对待陌生人。互不信任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也让人的情绪变得负面。一方面对陌生人处处提防,另一方面抱怨“人性冷漠”;一方面指责他人“麻木不仁”,另一方面又提醒亲人朋友遇事少“出头”。

互不信任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人们处处提防,陷入恶性循环

   互不信任增加了社会运行的成本,也让人的情绪变得负面。一方面对陌生人处处提防、认为这是让自己利益免受伤害的必要方式,另一方面抱怨“人性冷漠”、“道德滑坡”;一方面指责他人“麻木不仁”、“见死不救”,另一方面又提醒亲人朋友遇事别“出手”、少“出头”。透过这种纠结,不难发现,人的内心始终在向往温暖,良知和传统美德远未消失。同时这种纠结也提示,在从传统的熟人社会向陌生人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处理好重构社会信任这一课题。

现代社会缺少道德“他律”,社会道德滑坡

  在“熟人社会”,社会舆论能够迅速形成和传播,这种“他律”会激起个体的内心羞耻感,从而自觉遵守道德规范,所以“熟人社会”是一个“热情”社会,是一个道德社会。在“半熟人社会”,个体对社会舆论有了侥幸心理,道德的“他律”作用衰弱,是否遵守道德,大部分取决于自己的内心信念,处理方式上也是选择性的“热情”,人们一般会抱怨社会道德“滑坡”。

结束语:

  儿童性侵犯如今已成为当下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如果未能及时对孩子及其家人进行专业的心理治疗和帮助,多数受害者将会一辈子生活在阴影中。如何应对解决,把问题从社会根源处斩草除根,使青少年能生活在一个安全健康的成长环境中,令人深思。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