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岛是退休船长程瑞祥记忆里的重要坐标,长达30余年的出海记忆中,钓鱼岛意味着收获与平安。
那座东海之上的小岛,是中国渔船的常用避风港;岛边的大海中,盛产马面鱼,一网下去可捞万斤。自古以来,浙江、福建、台湾等地渔民便经常前往钓鱼岛打渔。上世纪60年代起,程瑞祥所在的国营东海渔船,更是将钓鱼岛海域设为主要捕捞区之一。
乘风破浪三十余年,停靠钓鱼岛无数次,程瑞祥从未在钓鱼岛附近见过日本人。他也从未想过,有一天钓鱼岛会成为中日关注的焦点。 [详细]
连日来,频繁见诸报端的钓鱼岛让81岁的程瑞祥总是回想起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无人小岛。几十年前,还是船长的他年年都去钓鱼岛附近捕鱼。
不过,那时钓鱼岛并不像现在这样被大家所熟知。“那只是个普通的岛屿,”程瑞祥说,“和中国其他的岛没有什么不同。” 1991年退休前,程瑞祥是浙江宁波海洋渔业公司的一名职工。在这家国营企业,他前后工作了32年,从普通船员一直干到船长。
告别了海上生活之后,程瑞祥长年在宁波市郊休养居住。老人今年已81岁,他依然坚持看报。近日连篇累牍的“钓鱼岛争端”新闻,让老人很纳闷:“怎么现在日本人说钓鱼岛是他们的了?”
对于钓鱼岛,老人再熟悉不过。年轻时,程瑞祥在浙江省宁波市海洋渔业公司工作。作为东海渔场的一部分,钓鱼岛海域一直是浙江、福建和台湾等地渔民捕鱼的渔区。在茫茫大海中,一个渔区的面积往往有几千平方公里,钓鱼岛附近海域的渔区比邻链接,构成了东海南部外海的重要渔场。
每年太平洋黑潮流经这里会带来大量的鱼群。中国渔船主要集中在钓鱼岛的东北面和西北面作业。
程瑞祥说,由于钓鱼岛海域比近海更深,那里的深海鱼类,尤其是马面鱼数量非常庞大。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福建、浙江等省的国营捕捞船队就经常前往钓鱼岛海域捕捞这种营养价值很高的深海鱼。
程瑞祥的邻居,他当年的同事韩林邦对当年捕捞马面鱼的场景至今仍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让人兴奋的时刻。”80岁的韩林邦说,每网撒下去都能捕到上万斤的马面鱼。最多的一次,他们一网捞了8万斤。
这个数字放到今天,一艘上百吨的渔船没有一个星期甚至十几天是不可能捕到的,而且还要运气好。
那时每次去钓鱼岛捕鱼,韩林邦回忆说,100吨的鱼舱用不了几天就能装满,就可以返回了。
据他介绍,当时他们每趟出海的时间平均在15天左右,在近海海域寻找大的鱼群要花很多时间。因此,尽管钓鱼岛距离较远,单程需要三十多个小时,但他们还是愿意去。
与现在昼伏夜出的灯光敷网作业不同,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国营渔船多以拖网作业为主。
钓鱼岛海域由于靠近太平洋,海底不平,还常有礁石,容易把网刮破,并不适合拖网。好在马面鱼群的密度非常大,韩林邦说,常常是用不了半个小时拖网就全满了,大大降低了破网的几率。
然而,把拖网中几万斤马面鱼吊上船却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
马面鱼不像小黄鱼那么光滑,身上有很多钩刺,网到一起后,把它们互相分开是件很困难的事。而船上的吊车一次最多只能吊两吨鱼,这样每吊一次就要花上个把小时把钩在一起的马面鱼分开。
韩林邦说,他们往往需要不间断地干上十几个小时甚至一昼夜,才能把拖网中的马面鱼全部弄上船,“非常辛苦”。 [详细]
钓鱼岛海域在渔场划分上属我国渔民历来所称的闽东渔场、台北渔场,是我国大陆拖网和围网作业以及我国台湾灯光敷网作业的重要渔场。[详细]
在钓鱼岛海域捕鱼,渔民们最怕的不是辛苦,而是海上的风暴。
程瑞祥说,每年他们都是11月去钓鱼岛捕马面鱼,这个季节正是西北风南下的时候,“如果风暴太大,我们就会去钓鱼岛避风。”
在钓鱼岛与东南方的北小岛、南小岛之间,还有一条宽达一千多米的“蛇岛海峡”,风平浪静,成为渔民的天然避风港湾。
程瑞祥说,每次避风时他们就把船开进海峡,但并不靠岸,也不上岛,“因为没有小船,大船如果靠岸太近很容易触礁”。
对于钓鱼岛,程瑞祥、韩林邦以及他们的同事余宏伙都没有太深的印象。77岁的余宏伙说:“那是个无人岛,岛上长了很多草,避风时常常伴有大雾,看不太清。”
不过,三位老人都肯定地说,在他们三十多年的捕鱼经历中,从未在钓鱼岛看见过日本人。
在他们看来,钓鱼岛和中国其他的岛屿一样,没有什么特别,更没想到几十年后的今天它会成为中日两国领土争端的焦点。
余宏伙说,为了躲避风暴,他们通常会在钓鱼岛呆上一两天,等风暴过后再出来捕鱼。在那里,他们常碰到同样来避风的台湾渔船。
“双方不怎么交流,但偶尔也会友好地打个招呼。”余宏伙说:“那是中国的领土,大家都是中国人,当然友好了!”
韩林邦还记得,在他刚刚参加工作的1960年前后,有一次他们船在钓鱼岛海域碰到了风暴。急着躲避的他们,发现了远处的岛屿。那是他们第一次见到钓鱼岛。
由于拿不准是不是中国的领土,他们还专门给公司发电报,请示是否可以靠近避风。“没过多久,公司就回电了”,韩林邦说:“电报明确地说,这是中国的领土,可以靠岸避风。”
在那个年代,上级对国营渔船进入其他国家海域管理非常严格,即便是躲避风暴,也需提前请示。
从1959年参加工作,到1991年退休,为了躲避海上的风暴,程瑞祥的渔船去过钓鱼岛无数次。32年间,他和同事们,从没在岛上和附近海域见过日本人。 [详细]
9月17日,随着强台风警报的解除,舟山市渔船在当地沈家门渔港陆续离港前往东海渔场,开始今年伏休开捕后的首次海上生产。[详细]
程瑞祥退休后,他的渔民后辈们,打渔区域已大不相同。随着中国经济向市场化转向,国营渔船逐渐被个体渔船所代替。与国营渔船相比,个体渔船要小得多。
“以前船只比较小,外海风大浪急,去钓鱼岛比较困难,因此主要是近海捕捞。”宁波市象山石浦港个体渔民何道明说。
石浦港位于浙江省象山半岛南端,素有“浙洋中路重镇”之称。目前石浦的渔船保有量占象山县2/3以上,是仅次于普陀的浙江第二大国家级中心渔港。
但随着近海渔业资源的减少,近些年石浦个体渔民又把目光转回了更远的钓鱼岛海域。据何道明介绍,为了去适应深海捕鱼,这些年石浦个体渔民的小舢板也逐渐更换成了大马力的钢制渔船,“十几年前整个象山县大多都是150马力的小渔船,而现在石浦港上百吨的大船就有2000艘,贵的近千万元人民币,最小的也值300多万”。这些个体渔船上,GPS卫星定位系统、对讲机、海况实时数据设备一应俱全。
这些程瑞祥的后辈们,开始驾着高级渔船,沿着前人的航线再赴钓鱼岛。据渔业部门统计,现在浙江、福建等沿海省每年进入钓鱼岛海域作业的个体渔船约有1000多艘。
但让中国渔民没想到的是,近年来,日本人的巡逻艇开始在钓鱼岛海域频繁出现,每当有中国渔船靠近,就会遭到驱赶。
渔民称,如果中国渔船不驶离钓鱼岛海域,上千吨级的日本巡逻船就会迎头或者拦腰撞过来。面对比自己大得多的巡逻船,中国渔船大多选择躲避,不敢跟日本船硬碰硬。
“日本人的船很大,逼近时掀起的浪也很大,弄得我们的船直摇晃,渔民们都比较害怕,担心被日本船撞上。”据一位曾与日本巡逻船遭遇过的中国渔民讲,“我们就只好与日本巡逻船兜圈子,被他们追得到处跑。”
不过,这些并没有阻止中国渔船前往钓鱼岛。
9月16日,随着东海休渔期的结束,浙江各地的渔船都驶出港口。其中不少奔赴钓鱼岛海域作业,还有渔政船保驾护航。
这些消息让程瑞祥很欣慰。他说,渔民捕鱼就是跟着鱼群走,如果钓鱼岛让日本人占了,周围几百海里我们都不能去,那中国渔民可就遭殃了。 [详细]
近日,部分到钓鱼岛海域捕捞的渔船已满载归来。渔民们说:“钓鱼岛是我们的传统捕捞海域,只要有鱼汛我们就会去。” [详细]
日本青年河原启一郎中国赈灾遭“爱国袭击”
访张召忠:“少将出没请注意!”
最后的中国对日索赔团,告到生命尽头
遇难后无人运送遗体,凸显农村留守老人问题
对话苍井空:“比世界杯精彩的G罩杯女孩”
揭秘陨石猎人:荒漠寻星星,售价超黄金
金三角:缅甸“中国雇佣兵”的前世今生
纪念中央电视台著名足球解说员陶伟
律师兰和谈云南巧家爆炸事件受害者赵登用
台上前程似锦,台后大多遭冷遇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