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多年前,中国经历过一场充满火药味的关于“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的大论战。论战源起1988年,中央政府发起的“物价闯关”改革失败。次年,经济发展速度降到1978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大量企业倒闭,失业人员增加,经济局势动荡,关于意识形态的争论也变得敏感起来,甚至早在几年前已经尘埃落定的“商品经济”与“计划经济”之争,也被再次摆上台面。
有媒体评价称,在这场大论战中,性情温和的吴敬琏扮演了“孤胆战士”的角色。
他把自己变成了“靶子”。1989年秋天,吴敬琏参加了在中南海召开的70天经验教训座谈会。会上,他不但捍卫“商品经济”,还提出应该用“市场经济”这个新名词,洋洋洒洒讲了1个半小时。
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概念的最初提出者之一。1988年初,他与同事胡季写出专题报告《关于“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几点意见》,提出“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概念。当年7月,《人民日报》发表了这篇报告,这是中央党报上首次出现“市场经济”这个名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行20年来,中国经济发生了惊人变化:GDP高速增长,经济总量在全球排名第二,人均收入迅速增加。
吴敬琏当年的大胆预言已经成为现实,但他却在反思。
市场经济体制推行的20年间,社会出现了公法不彰、社会失范、腐败蔓延等现象,这促使吴敬琏不断思考改革前途:1998年,他发出避免滑入权贵资本主义泥坑的警言。2000年起,他大力呼吁建立好的市场经济,即建立在公正、透明的游戏规则之上的法治的市场经济。
他认为,上述问题,还是源于经济改革没有到位。近十年间,他越来越多地表达这种忧虑。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吴敬琏在接受媒体采访再度重申:“中国目前还走在改革的半途:一方面,20世纪末期建立起市场经济的初步框架;另一方面,一些领域改革的大关还没有过。”[详细]
Copyright © 2017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 全部新闻 全部博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