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期专家顾问
-
杨团:
社会学研究所社会政策研究室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社会学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
- 本期专家顾问
-
马昌博:
资深媒体人,曾多次参加总理记者招待会。《壹读iRead》杂志执行主编。被认为是市场化媒体中最优秀的时政记者之一。
克强STYLE
李克强风格
马昌博:李克强有一个经典的姿势,双手环抱在胸前,估计会和温总理喜欢把手举起来摆1234的姿势一样成为经典姿势。[组图]
总理首次亮相心情放松,开翻译玩笑
马昌博:翻译先说了“THANK YOU”,总理说“你代我说了THANK YOU”,体现了李克强在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心情还是相当放松的。作为一国总理,愿意接受新闻媒体的监督,本身既是对新闻媒体表达善意,也是对新闻舆论监督的重视。注意他的用词,他用的是“公职”这个词,再次体现了他对于作为一个政府官员的法律责任的重视,他的整个话语体系充满了法律人的专业性。
“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凸显知青总理风格,强调碰触利益群体决心
杨团:这里第一个意思就把改革红利解释了一下。是说改革是为了惠民,改革惠民,惠民本身是有潜力的,只要改革走惠民的道路,有潜力。就可以说改革是有红利。这个改革红利不是指过去改革有红利。而是指未来的改革只要做好了,他都是给老百姓能够带来利益,都是有红利的。是这样一个意思。刚才他用了一句话很有意思。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这是当年从知青走出来的领导人经常讲的话。他用这样一个话来表现自己要坚决身体力行,要做到。这个看起来是新总理的风格。
马昌博: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可能碰到的利益群体也是过去这几年中集中谈到的问题,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改革共识的分歧,因为利益群体的利益不同,导致我们改革的困难。而过去几年中官方话语体系中有很多官员包括高层领导提到“利益群体”这个词,但是在总理新闻发布会上作为国家电视台的中央电视台提到这个问题,并请总理来回答,本身进一步表明了政府的态度,就是这届政府将不惧怕于触碰利益群体,不惧怕于把在深水区的改革继续向前推进。
李克强也说“改革贵在行动,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非常生动。再次强调了政府对于行动力的重视,强调了政府对于碰触利益群体的决心。
谈改革
总理答记者问诠释中国梦
杨团:守住二十一世纪的全球和平,中国作为世界第一发展中大国,等于向全世界提出了这样一个承诺。守住这个词用的很好。要大家一起来坚守、一起来努力。中国自己感同身受。在近现代受到八国联军、受到那么多当时帝国主义国家的侵略,好不容易通过这些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富裕和强大起来了。所以,一定不会忘记过去中国的苦难和耻辱。中国强大起来以后,一定要努力守住和平。只有有和平的环境,中国才能真正实现中国梦。
在刚刚闭幕会议上习近平讲话里面,我发现他的全文里面关于中国梦提了差不多六次,要实现中国梦。整个讲话用中国梦来作为他的题目,我认为是很恰当的。这说明新一届领导全体都是为了要实现这个中国梦而团结一致。按照这样的一个目标,我们怎么去实现中国梦来弘扬民族的伟大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怎么来走好这个中国道路。所以,李总理用他两个小时的回答记者问,把中国梦我们怎么去实现,怎么走好这个道路,用很具体的,有相当一部分是有操作化和具体的,向全国也向世界做了一个很好的说明。
劳教制度改革工作已经在议程上
杨团:这是一个具体的问题了,关于劳教制度改革的时间表。这个很不错,说明像这样一个问题已经在议程上了,年内就要出台,这也说明其实这个工作是在上一届政府的时候就开始做了。否则也不可能年内出台。
知青经历能把改革的重任做得更好
马昌博:李克强提到了自己曾经当过下乡知青,那是文革中一段很多人都不堪回首的记忆。他也提到了后来自己77年第一次参加高考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也提到了自己所插队的安徽是承包制的发源地,而这个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变了中国亿万农民的命运。李克强是被中国时代改革大潮改变过命运的人,而现在他作为总理掌控着中国未来的命运,相信结合他的个人经验和体会会把他自称的改革重任做得更好。
杨团:李克强用自己的亲身经历讲了他真正对改革红利的理解。没有改革,没有亿万人民的命运的转折,也没有我们这一代知青的转折,他是知青,我也是知青,现在的知青有的站在国家的领导岗位,有的在不同领域,有的退休了,但是还都在工作。这一代人,今天差不多55到60多岁的人。其实都是改革的受惠者。我相信他这句话会引起1700万知青的共鸣。中国真的是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走过了常人不可想象的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大跌荡的道路。
城镇化不是把农民都赶进城
杨团:城镇化是这次中央政府工作报告里一个最热的话题。新型城镇化到底怎么化,新型城镇化是不是意味着再加上农业现代化,把农民都赶进城,让农村变成土地荒芜的一片?这个问题看看李克强总理怎么回答。这是很有争议的问题。第一个是表现总理对现在的舆论都了解。也明确提出来,因为这是一个巨大的、全世界都没有遇到过的大问题。中国几亿人口要进入城镇化,世界没有,人类历史没有。所以,怎么去走这个城镇化。我自己认为需要全民之力。首先总理说明城镇化和农民关系很密切,城镇化就是为了富裕农民的,农民富裕是城镇化的直接的效用。因为农民也是盼望要和城里人一样过好日子。也讲到了现在每年农村转移人口一千多万到城市,这是一个事实。
治理环境要“不再欠新债,加快还旧帐”
杨团:公众的监督讲到两个,一个是环境安全,一个是食品安全。环境安全,水、土地、空气方面的安全。雾霾天气已经让我们感觉到它是非常急迫的问题了,所以李总理表示要坚决治理。对食品安全讲到这是天大的事,要坚决查处,要让不法分子付出昂贵的代价,在惩罚方面要加倍,要加强,要有更明确的政策制度和法律。这表示了一个很强的决心。
铁腕执法、铁面问责。这个也说的很好,也应该成为李克强语录,不能再欠新帐,加快归还旧帐,这也表现了作为新一届政府继往开来的作风。这不光是财富上的概念,而是对民生、对人民的重要的承诺。
主持人:从他的这个话是不是可以解读出来中国政府至少要在未来五年对环境问题要加快治理?
杨团:要不能再欠新债,加快还旧帐。而且也说了要铁腕执法、铁面问责。一个是向老百姓表示政府的承诺,一个是希望老百姓起来,同呼吸、共奋斗,大家都尽一把力。这是一个很正常的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关系。这里还讲到了倒逼责任。倒逼责任是指老百姓把问题提出来了,要求政府、企业治理污染。这是最重要的,这是一个动力,这样的动力和压力下,政府一定要按照老百姓的意愿努力的去做好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的治理。
谈雾霾,提自身情绪回应公众热点话题
马昌博: 面对雾霾天气总理说“我和大家一样”,因为之前公众就有一个说法,空气是不能够特供的,哪怕是国家的最高层领导也依然要跟我们呼吸同样的受了污染的空气。这次李克强专门提到自己的情绪,提到“我和大家一样非常关心这个问题”,再次体现了对公众热点话题的回应。
李克强在回答问题中多次提到了让公众和媒体加以监督,本身体现了李克强对于监督的重视,作为一个大国总理在第一次新闻发布会上多次提到媒体监督的重要性,作为一个媒体从业者我感到非常振奋。
本届政府将延续之前风格,对社会底层给予更大的照顾
马昌博: 两任总理都非常重视基层,温家宝说自己曾经跑过1800多个区县,而李克强曾经插过队,他说自己当过农民,三农问题是中国最大的问题之一,而连续两任总理本身对于农村和农民的重视都可以在总理新闻发布会上找到踪迹。
棚户区改造是李克强之前在辽宁当省委书记时最广受注目的政绩之一,而这次在他就任总理的新闻发布会上他又提到要进行一千万户的棚户区改造,这个跟他刚才提到的兜住特困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和人格尊严是一脉相承的。看来本届政府将延续之前温家宝的风格,对社会底层给予更大的照顾。
花好总有月圆时是有隐喻的
杨团:这是全体中国老百姓和台湾的民众都非常关心的问题,两岸怎么样和平发展,机遇和挑战。
首先,李总理讲,两岸是连在一起的,是骨肉同胞。我们有什么问题都是可以讨论商量的。没有什么解不开的问题。这是重申我们党和国家对台湾问题的方针。只要维护一个中国。在这个前提下来发展两岸关系,和台湾共享发展机遇,同时考虑台湾人民的福祉。这其实是一个暗示。就是说,在我们的经济政策中,将考量怎么样能够更好的实行两岸的贸易和两岸的往来,包括旅游。这些方面政府都会在上一届政府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打开。寻求合作新的支点,这个看起来是一个探讨。要找到一个能更使两岸加强关系的新方向。
花好总有月圆时是有隐喻的。大家一起维系两岸的关系,总有一天两岸是能够统一的,成为一个中国的。台湾要更好的利用大陆现在的发展机遇。这也是一个期盼。因为大陆的发展从我们目前来看,我们还能够维系差不多十年的6%到7%的速度。我们维系了三十多年很高的速度了,这在世界上是很少见的。大陆现在的发展机遇,台湾应该抓住。
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杨团:最后这个部分是讲改革遇到大的阻碍的。而大的阻碍,再深的水也要淌。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只要是有勇气、智慧和人性,有这三个方面的能力,改革是可以走下去,可以做得到、达到这个目标的。又一次表达了李总理的坚强的决心。同时,也表达了作为国务院的高层领导,大家一致的决心,就是要坚决改革,要触动利益,要有勇士的决心和智慧,再加上智者的韧性来把改革的方方面面的利益和关系处理好。
本届领导层极看重用制度限制权力
马昌博:媒体特别喜欢“把权力涂上防腐剂”这种言简意赅但是又特别形象的句子,上一届温家宝总理的时候也会有很多句子能够让记者记住,他特别喜欢引用古代的诗词,而刚才总理把“为权力涂上防腐剂”和之前习近平总书记讲“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一样,本身都体现了这届领导层对用制度限制权力的重视。
社会公正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杨团:第三个重点是讲社会公正,讲政府是社会公正的守护者。这个概念从来没有明确的提出过。而且,在人人享有平等机会的时候,他用了三个无论。无论是城乡,无论你的家庭背景,无论你是哪个阶层。只要是努力,通过自己个人的自身努力和你的机构、你的家庭的努力,都应该能够得到社会公正和正义的对待。这个在制度上讲,应该是决定我们未来社会制度和社会政策的指导思想,就是社会公正。
主持人:这是不是也是中国梦的一部分?
杨团:应该是,中国梦要实现,你就要坚守社会公正。
大国总理鼓励个人奋斗
马昌博:“不管什么样的家庭背景,通过自己的努力可以得到应有的回报。”这是一个大国总理提家庭背景提个人奋斗,这个本身是总理对现在的一些社会情绪的回应,比如说我们经常提到的官二代、富二代,现在人们特别担心的一点就是寒门子弟的上升途径被限制住,而总理特别提到不管他是什么样的家庭背景都可以通过自身努力获得应有的回报,我认为是对社会情绪的回应。
中央媒体提问很宏观,给总理提供发挥舞台
马昌博:像《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这样的中央媒体它们这么多年来特别喜欢问的问题主要是关于宏观性的问题,他们会宏观性设问,而且他们特别喜欢问目标、期待。他们之前会用“最”字,比如总理最关心的是什么,觉得最大的难题是什么。作为境内的媒体本身很多时候他们的问题看起来并不尖锐,但是却可以给总理很大的发挥空间,因为他们的设问并不是封闭式的,总理可以在他的问题下谈的更多。
腐败跟行政审批有很大关系
杨团:1700项的行政审批制度这次要削掉1/3。这是一个很大的决心,这也是本届政府五年对于公众,包括对于数百万公务员的承诺。这样的一个行政审批制度的削减将会对整个国务院政府的体系,包括人员的架构都会发生变化。所以这是一个重大的信号。这肯定是已经作为一个重要的任务列在这一届政府的责任、任务的单子上。而且因为李克强总理是从基层出身的,他举了他从基层来的例子来说明,腐败的问题跟行政审批有直接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