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毒气天里,名人和屌丝纷纷要“脱北”

吸着有毒的空气,喝着不靠谱的水,吃着不干净的食物,享着7w5的车牌,望着3w以上的房价和疯飙的房租。第一次如此深刻地怀疑这个城市的幸福感,想冲动地逃离奔向彩云之南。

七分之一的国土沦陷雾霾


行人戴面具在北京雾霾中出行
1月30日,全国部分地区因连日受大范围雾霾天气影响,空气质量仍属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状态。雾霾主要分布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等地,面积达143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七分之一的国土面积,整个华北都在雾霾中沦陷,北京的PM2.5指数甚至己近1000。超标近100倍,这样的空气让人实在懒得多说一句废话,只想戴上口罩拎上行李,赶紧离开北方。[详细]

名人大腕们纷纷流露去意 异地定居说走就走


宋丹丹在微博上自吐心声
“在北京出生长大生活了五十年,出国潮及各种诱惑都没能让我离开这个可爱的城市。”演员宋丹丹在微博上自吐心声,称最近却一反常态地想:我该去哪里度晚年呢?媒体人师永刚的朋友们则已将“脱北”转化为实际行动,据他透露:“已有七八位朋友因为这样的原因而在云南定居了,寻找蓝天与新鲜的空气正在成为大家逃离北京的一个新借口与理由。”[详细]

普通人同样去意强烈,只是不能“潇洒走一回”

去哪儿度晚年对于宋丹丹来说也许只是选择题,而对大部分普通人来说,他们活动范围远没有如此潇洒,只能打点行装,尽早加入春运大军,暂时离开北方毒雾,回到乡村和小城,和自己的家人团聚。而此刻的海南,更有大批来自中国北方的人群,逃避北方的阴冷和雾霾,“躲”进三亚的阳光和新鲜空气里。他们也不可能在此长久逗留,只是暗自希望在住了几夜均价至少3000一晚的酒店后,回到首都机场时再次呼吸的空气不至于让自己咳嗽连连。[详细]

“脱北”更多的是情绪宣泄,背后依然是都市人的躁动

人人都想逃离,只是无处可逃

在大城市扎堆的不仅仅是年轻人,企业、学校、商业设施、交际场所、服务机构……这些当代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作、学习、交际、休闲、咨询服务元素,大多集中在大城市,并且在可预见的将来,不会大规模向外“逃离”;它们不逃离,那些被吸附在它们身边,希望获得更好的工作、更充实的生活的年轻人,又如何会舍得“逃离”?[详细]

所谓的“脱北者”,最终还是要回去

就如同当年的逃离北上广一样,在这一轮“脱北”的人群中,绝大多数人在春节之后还是会“归北”,别说什么“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除了那些更像一线城市,并且同样人满为患的许多省会城市外,那种真正适合年轻人发展,并能大量吸纳人才的中小城市,其实并不多。“小城市,要靠爹”已是公认的法则。资源分配的失衡,官僚、人情与僵化的体制,早就决定了一个年轻人的前途。即便回到故乡,躲过了雾霾,买上了房子,但失去了发展空间的人生,真的就比大城市里的辛苦奋斗更好吗?[详细]

一边是逃离,一边更多的人涌入

在几年前一项关于“逃离大城市”的调查显示,支持向中小城市转移的民众已占94.3%,他们认为,中小城市幸福感更高,认为大城市发展前景更好的只有3.1%,可支持归支持,现实中真正这样做的人却寥寥无几,面子、薪水、环境、前景、户口、孩子……有几个人能真正放下这些。就这样,人们一边怨恨着大城市的高房价、交通拥堵、孩子入学难,一边却无法离开,甚至还有更多的年轻人往大城市里挤。[详细]

没有资源的均衡分配,“脱北”永远只是伪命题

一个健康的城市不需要人们在优质资源面前摇尾乞食

中国是个各种资源(包括就业机会、见识阅历和交际圈等等)分布很不平衡的国家,而这种资源分布的不平衡,必然导致机遇的不平衡,在北上广等核心大城市生活,固然要支付更高昂的成本,但相应地,也能获得更多的机遇。年轻人之所以会扎堆一线城市,也正是基于这一点。一个国家的发展不应该是以特大城市发展为方向的,而是以中小城市发展为方向的,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均衡发展。但是,即使我们城镇化建设说得再好,没有产业带动永远不可能发展起来。要让人们愿意走出大城市,就必须让他们能够走出大城市。[详细]

也许未来一个城市最大竟争力的不是GDP,而是蓝天与空气

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建设“美丽中国”,雾霾之下满城皆是“脱北者”显然不是美丽中国该有的样子,如果GDP世界第二是用如此不计代价的方式获得,那我们真的要好好反省。《环球时报》主编胡锡进在微博上转载的美国《财富》杂志的评论可谓一针见血:对中国而言,肆虐百万平方公里国土的危险雾霾显然不仅是几记警钟,更像是对中国高能耗增长模式的“死刑判决”。

网友言论

  • @窦含章:雾霾应该持续下去,最先挺不住的一定是富人和官员,因为他们可以吃有机特供食品,但吸不到特供空气。等他们逃离北京,甚至迁都,大排量汽车少了,坐飞机的少了,几百平的豪宅没人住不用取暖了,北京才能生存下去。

  • @蓝花花蓝蓝:羡慕那些回家过年的人,我也想逃离雾都,可是我逃不掉!每天看到这雾,心情真糟,想想这样的天气以后越来越多,活在这里不是慢性自杀吗?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