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中国都接受过哪些国际救灾援助

唐山大地震 国际援助被挡在门外


大地震后的唐山一片狼藉

1976年7月28日,里氏7.8级的大地震瞬间将唐山夷为平地。7月29日,当时的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在致电华国锋时说,联合国将为减少这场灾难给中国带来的不利影响而做出努力。同时,美、英、日等国也向中国政府公开表达了援助的意向。

然而,时局所造成的对国外援助的过度谨慎,使国际社会的热情未能在受灾严重的中国激起任何涟漪。7月30日,当日本大使转达日本对中国的援助愿望时,中国以谢绝日本的方式告知世界,中国不会接受任何国家的援助。[详细]

1980年南涝北旱首次提出要求,谨慎受援

20世纪70年代末,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中国政府对于国际援助的态度,也因此开始朝着更加理性、务实的方向转变。

1980年夏季,中国北方地区出现30多年来最大的一次旱情,近2亿亩农田因缺水几乎绝产。长江流域则因连续暴雨浸于洪水之中。面对严峻形势,中国政府首次决定向国际援助敞开大门。在受援渠道方面,中国的决定有很多谨慎——要求所有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援助物资必须经由联合国救灾署发放给中国。[详细]

5-12大地震,第一次有外国专业救援人员参与救灾

2008年5月16日,俄罗斯、新加坡和韩国的救援队先后抵达四川成都双流国际机场,并立即赶赴地震灾区投入救援工作。加上先期抵达的日本救援队,已经有四国的救援队参与到四川地震灾区救援。外交部新闻司参赞表示,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有外国专业救援人员参与救灾。[详细]

救援见“真情”:巴基斯坦美名传 日本费力不讨好成“间谍”


日本救援队在四川参与救援

汶川发生地震之后,巴基斯坦提供了两万多顶帐篷。这些帐篷对于经济并不发达的巴基斯坦来说是笔很大的开销,所以中方希望以购买的方式送给灾区。但是经过几次询问,巴方官员都拒绝透露帐篷的价格。至今,这个“为中国捐尽所有帐篷的国家”的事迹仍被中国网友所传颂。同样是汶川地震,日本救援队的名声就没有这么好,很多人声称他们以救灾名义,搞谍报活动,并指控称,“2008年汶川地震后日韩台救援队执意要去绵阳,晚上‘迷路’闯进核研究院”。[详细]

国际救援有严格流程:须有资格认证 听从灾区指挥部指派

执行国际救援要有认证资格 联合国有专门办公室负责协调

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是联合国秘书处的一部分。它的宗旨是协调联合国在人道主义危机方面的援助。关于国家自然灾害的国际救援工作也由该办公室协调:2011年3月,日本地震后,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发言人表示,联合国已经应日本方面的请求向发生地震和海啸的日本灾区派出了四支救援队。

联合国自2005年开始组织开展国际救援队能力评估工作。援助国和受援国将依据资格证书派出和接受国际救援队。全球已有英国、美国、德国、新加坡和瑞士等13个国家的14支国际救援队通过分级测评。中国国际救援队是亚洲第2支获得该资格认证的国际重型救援队。[详细]

请求援助有标准:雅安芦山HOLD得住, 欢迎捐钱


芦山地震现场

根据联合国相关规定,当重大灾害发生时,如果救灾难度超过了当地层级的能力范围,则额外救灾支援由国家政府提供。在受灾国的救援资源不足以快速有效地完成救援的情况下,受灾国才能寻求外界援助。

雅安芦山地震后,外交部发言人表示,中国政府正全力开展救灾工作,向灾区调运了大批救灾物资,调集了大量救援队伍,目前中方搜救和医疗力量是有保障的。同时考虑到灾区交通和通讯条件不便,暂不需要外国救援队、医疗队和救灾物资。

不过拒绝外国救援队并不代表拒绝援助,外交部同时也表示:如有国家和组织愿向中方提供资金援助,我们表示感谢和欢迎。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已发布了接受国际资金援助的联络方式。[详细]

国际救援须经受灾国请求或同意 有意向先“排队”

联合国大会在《加强联合国人道主义紧急援助的协调》中明确指出:“必须按照《联合国宪章》尊重各国的主权、领土完整和国家统一。关于这方面,必须在受灾国同意的原则上,应受灾国呼吁的情况下,提供人道主义援助。”

“在实践中,各国都是在受灾国请求或同意后才进行国际救援的。比如汶川地震后,为了救出更多的生命,保障更多民众的健康,我国政府同意俄罗斯、新加坡等国救援队入境。”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教授辛崇阳说。

2011年日本9.0级地震后,中国第一时间在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办公室相关网站上宣布中国国际救援队进入关注状态。随后,德国、俄罗斯、荷兰等19个国家的地震救援力量宣布进入关注状态。[详细]

救援队伍可免签入境,由灾区指挥部统一指派任务


台湾救援队在绵竹参与救援

在许多双边救援条约中,国家通常豁免来自对方政府的紧急救援人员的签证要求,甚至护照控制。比如,1985年《丹麦和德国关于灾害或严重事故时互助协定》就有这样的规定。

入境后,所有境外救援队须按照国际惯例行事,在到达灾区之后先去灾区指挥部报到,听取指挥部统一指派救援任务。其实防灾救灾合作在国际领域一直是一个敏感话题,原因在于相关数据和信息涉及各国最高端的科技和军事机密。汶川地震后,在日本救援队的搜救全过程中,便是一直听从灾区官方的调派。台湾救援队全程由当地抗震指挥部军警人员接送、安排任务。[详细]

国际救援背后:拒绝也是一种政治

美国积极开展“海啸外交” 改善不良印象


美国救援队在岩手县搜寻幸存者

在今天这个全球化的时代,自然灾害的国际救援工作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人道主义和经济因素,掺杂了越来越多的政治、外交甚至军事因素。这一点在2004年印度洋海啸的国际救援中就得到了充分体现。海啸发生后,美国的援助金额经历了三级跳,由最初的1500万美元追加到3500万美元,直到后来的3.5亿美元,与此同时派出大量军机、战舰前往受灾地区执行救援任务。美国希望通过上述举措改善因阿富汗、伊拉克战争给国际社会,尤其是给伊斯兰世界造成的不良印象;以救援为突破口,拓展和强化其在东南亚和南亚的外交,扩大美国在该地区的政治、军事影响力。[详细]

拒绝也是一种政治:印度不接受援助以显示大国地位

值得一提的是,当初印度洋海啸过后,也曾有两个受灾国家拒绝接受援助。一是印度。就失踪人数而言,印度受到的损失仅次于印度尼西亚和斯里兰卡,但印度不但拒绝了国际援助,还派出军队为斯里兰卡提供援助。尽管从客观上讲,印度的做法使其它小国得到了更多份额的国际援助,但印度的出发点还是为了显示其作为南亚第一大国的地位。另一个国家是泰国。当初在日本表示无偿援助泰国20亿日元后,泰国外长拒绝称“最好把资金拨给受灾更严重的国家”。泰国的这一表现,也正反映了泰国以东盟盟主自居的志气。[详细]

我来说两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