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最新:全运会开幕经费9000万减至900万 节俭之风获赞

据香港《新报》9月1日报道,这是继1987年第六届全运会以来,首次将开幕式安排在白天进行。因本届全运会提倡“节俭”,开幕式不请明星、无文艺演出。整个开闭幕式总预算约为900万元人民币,这个数字比最初的计划大幅压缩。[详细]

讲政治一向是全运会的传统

正在辽宁举办的第十二届的全运会,除了固有的“竞技”外,又多了“节俭”和“全民健身”这两个关键词,象征着国家的新风尚和国人对体育的新需求。

自去年12月,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勤俭节约、求真务实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识。这也给第12届全运会定下了“节俭办赛”的主基调。全运会一改以往追求“空前”的办赛思路,变得踏实而务实。仅运行经费一项,本届全运会就省出了28亿元,比原计划压缩了78%,仅开幕式就省了8000万元,只花费了预算的10%。而之前的几届全运会中,每届的总投入都超过千亿元,2009年的全运会在山东举办,总投入更是超过2000亿元。[详细]

三运会时,赛前赛后都要组织政治学习

全运会讲政治的传统由来已久。1975年,在周恩来总理的直接过问下,第三届全运会在北京召开,由于当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时期,当时整个中国对“政治”这一话题都很敏感,全运会也不例外。每一个运动员都要在比赛前组织政治学习,赛后还要继续政治教育。比赛对于运动员和各运动队来说,就是政治牵头,业务在后。”[详细]

四运会时,首次出现台湾代表团

1979年举办的北京第四届全运会,正值开革开放初始,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的好时机。同时又适逢三十周年国庆,因此这届全运会体现的是改革开放后崭新的精神面貌。全国性的群众火炬传递首次出现在全运会的开幕式上。团体操被命名为《新的长征》,展现的也正是时代特色,虽然图解政治的痕迹很重,但健美、体操、技巧等编排到节目中,却非常突出体育特点。在比赛项目上,增加了击剑等,国防体育项目被列为表演项目。此外,中国台湾省首次派代表团参加全运会,“祖国统一”的含义不言而喻。[详细]

而地方往往把“讲政治”弄成“讲政绩”

节俭过头:队员称每天伙食像“喂兔子”

而地方在落实中央精神的过程中,往往也会“矫枉过正”。以此次全运会为例,在节俭之风的引领下,运动员的伙食也曾出现过“缩水”。

“伙食不错!全是素菜!根本看不见肉!这伙食120一天!证件也不贵,一个证件400!无语!”此前四川乒乓球队主力邱贻可,在微博上晒出一张令人匪夷所思的就餐图和参赛证,并写下如上注解,随即引来诸多网友围观。6月8日上午,又一位参加全运会的网球运动员,对全运会的饭菜进行炮轰,他表示:“酒店到球场一小时,每天吃饭喂兔子,谁能吃饱!”[详细]

老将复出:为地方体育官员造政绩

就像全运会之年中国竞技体育一定会涌现出不可思议的好成绩一样,老将复出也早已经成了见惯不怪的现象。在绝大多数省份,全运会的奖励力度要大于亚运会甚至世锦赛,奖金、住房、退役安置……对于部分老将而言,还是相当有吸引力的,值得再拼一把。

而主管部门的政绩冲动才是老将纷纷复出、冠军暂不言退的最大诱因。谁都知道,奥运会只是一个中考的考场,全运会的成绩才是对各地体育主管部门某任班子的终极考核。很显然,在这样的终极目标前,需要动用一切可以动用的资源来争取效益最大化。奥运会拿再多的金牌也并不意味着任务完成,在全运会这根考试棒面前,政绩冲动有了最大的施展空间。[详细]

奖牌较量:金牌计算有门道 东道主永远是第一

为了创造政绩,金牌数无疑是最好的证明。此次全运会大幕还没拉开之前,参赛的31个单位就已有奖牌和积分进账,其中27个代表团收获了总计160枚金牌,29个代表团斩获了奖牌。产生这项“奇观”的原因在于,全运会不仅计算各代表团在该届全运会上获得的奖牌,还将该代表团过去四年中在奥运会、冬奥会和全国冬运会上所获奖牌也计算进来。

而“东道主金牌第一”似乎成了近几届全运会心照不宣的潜规则。这个“传统”是从第八届上海全运会开始的。受益最大的当属2005年江苏全运会。在第七届全运会之前,江苏一直在第10到15名之间徘徊,1993年七运会名列第7,八运会名列第5,九运会位居第4。等到了在自家地盘上开十运会,江苏终于尝了一把做老大的滋味。[详细]

仕途阶梯:不为本省争光,奥运冠军难升官

“封官许愿”是全运会奖励的另一种普遍形势,许多名将拿到奥运会金牌之后并没有到达树碑立传的地步,只有为自己的省份拿到全运会金牌才真正可以功成名就。翻阅一下历史资料就不难发现,在奥运会上拿了冠军的运动员,只有再拼搏一年为本省拿到全运金牌后,各省体育局才会公示任命退役冠军进入体育局任职。熊倪、龚智超、杨霞等一大批人都是沿着这条轨迹走入仕途的。[详细]

突击花钱:给冠军巨奖好过搞群众体育

百姓对“全运会”的高额奖金难以理解,斥之为烧钱。实际上这里面也暗含了地方体育官员的“政治考量”。各级财政每年都有用于体育发展的专项拨款,但这笔钱并没有指名是用于竞技体育还是社会体育群众体育。众所周知,群众体育发展无法在短时间内有立竿见影的成效,从而顺利地转化为干部的政绩。相较之下,奖励高水平运动员可能就是资金的最优化配置。不仅让闲置资金有了出口,而且一次投入就可以迅速显现出成绩。为了不让这笔钱被上级截留,全运会理所当然是最好的烧钱时期。[详细]

全运会,要从根上“讲政治”

全运会背后的“隐性浪费”更要禁止


为了全运金牌,啥招都能使

为了节俭办全运,第十二届全运会精简了取消了开幕式的文艺演出和燃放烟花的环节,精简配套活动,压缩观礼嘉宾规模,不再向嘉宾赠送土特产和礼品,就连记者的饮水和餐食都得到了严格的削减,据说一共节省了28亿人民币。

但除了这些明面上的节省,全运会背后的“隐性浪费”更应被禁止,这其中包括为全运会修筑的众多缺乏自身造血功能的“一次性体育场馆”以及随后如黑洞一般无法填满的维护费用,各参赛队伍四年一周期的训练比赛花费,各省市为金牌进行的幕后“银弹攻势”所花费的资金才是更庞大的天文数字。这些隐性的数字,像一处处“隐疾”,随时都有产生危害的可能。[详细]

体育部门“无限权力”不改,乱象难绝

计划经济条件下,中国的体育管理部门拥有“无限权力”,承担着从宏观到微观几乎全部的体育事务。改革开放以来,体育部门的几次改革,都是在国家体委旧的权力格局和管理体制的基础上进行的,并没有触及到根本。

在全运会赛场上,统管各个比赛项目的是国家体育总局的各运动管理中心。各运动管理中心掌握着国家队人员人事大权、国内各赛事的裁判选派大权、赛事仲裁和监督大权,是各地方队争相巴结的对象。运动管理中心虽为事业单位,却掌握了太多本不应拥有的行政权力,使得各地方队不敢得罪。可以想象,在这样巨大的权力背后暗藏着怎样的利益,所谓‘潜规则’的存在也就变得合情合理。”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