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网站搜狐新闻

总书记提梁静茹,“家常话”里有深意

梁静茹获“点名” 成中马友好标志性人物

10月4日,在马来西亚华侨华人举行的欢迎午宴上,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到,马来西亚歌手梁静茹在中国广为人知,被许多中国歌迷认为是中国人。梁静茹是华语乐坛著名女歌手,祖籍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习近平在外事场合通过提到在两国都很有名的歌手,拉近了距离也引发了共鸣。随后,梁静茹在微博上发文说,“在此谢谢国家领导人习先生的赞美与肯定,小梁会继续在演绎歌涯里多唱几首好歌给大家。”[详细]

提所在国名人已成领导人外交致辞“金律”

事实上,提所在国的名人或文化标志已成了中国领导人在外交场合拉家常的“必选动作”,可谓“金律”。 从诸多新闻报道中可见,国家领导在到访国发表演讲活致辞时,很多时候会提到该国知名的文化名人、娱乐明星以轻松气氛,拉进与听众的距离,显得亲切且接地气。访问印尼时,习近平提及了印尼民歌《美丽的梭罗河》,并以此比喻两国关系,“正如在中国家喻户晓的印尼民歌《美丽的梭罗河》描述那样,中印尼关系越过重重山峦奔流向海,走过很不平凡的历程”。 [详细]

某种意义上,梁静茹的成功也反映中国实力

而梁静茹的成功,从一个侧面生动地说明了中国与马来西亚乃至整个东南亚地区之间的深厚渊源,也形象地说明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影响力。这都是中国巨大的“巧实力”:广大的内需市场所带来的影响力与辐射力,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所具有的亲和力,13亿中国人与数千万海外华人所蕴涵的巨大人力资源,诸如此类。而如何善用这些“巧实力”,是中国外交的一门必修课。[详细]

领导人外交场合“拉家常”还有很多方法

赞特产:江泽民演讲后获赠汗血宝马

而在外交场合,领导人同出访国“套近乎”的方法远不止提名人一种。2000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首访土库曼斯坦,他在发表演讲时提到了土库曼斯坦的特产,国宝“汗血宝马”,当地人民大为愉悦,后来土库曼斯坦甚至向江泽民主席赠送一匹“汗血宝马”作为回应。

除了当地特产,中国特产也时常成为领导人出访时的“谈资”。2010年6月14日,时任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贺国强做客立陶宛普通人家,聊天中主人以珍藏的中国铁观音接待贵客,贺国强随即问到:“你知道中国最好的铁观音产在哪个省吗?”“是云南吧。”房主人的回答引起一阵笑声。“是福建,”贺国强笑着说,“我在福建工作过,所以我知道你家这个铁观音茶是不错的。”![详细]

说外语:开篇说句“家乡”话 总会有掌声

“Apa Kabar!大家好!”在印尼国会演讲开始前,习近平用印尼语向现场观众问好。他说:“我是应苏希洛总统的邀请,对素有‘千岛之国’美称的印度尼西亚进行访问。这是我这次东南亚之行的第一站,是传承友好关系之旅,也是规划合作之旅。”Apa Kabar在印尼语中意味你好的意思。今年3月,习近平访问坦桑尼亚时也曾以当地语言问候。习近平在坦桑尼亚国际会议中心演讲,在开场时他用坦桑尼亚的唯一官方语言斯瓦西里语问候“大家好”。

事实上,在“套近乎”的方法中,每当领导人以当地语言问好时,观众便会以热烈掌声表明态度。2008年5月,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东京会见日本国会参众两院院长和侨界四团体代表,结束时胡锦涛用日语说了“谢谢”,激起场内1300人的掌声。2002年6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访俄期间,用俄语吟诵了普希金著名诗篇《致凯恩》中的诗句,赢得在场俄方人员的喝彩。[详细]

献才艺:江泽民弹吉他 李岚清唱俄文歌

在外事活动中大秀才艺,同样也是领导人拉近与出访国之间距离的有效方法。1997年10月,江泽民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在南加州接受华人华侨欢迎时,江泽民清唱了京剧《捉放曹》里的一句“一轮明月照窗下”;在檀香山,他用夏威夷吉他弹奏了《向夏威夷问候》这首歌,并邀请州长夫人即兴为大家演唱。

而在决定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的日子里,时任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作为中国代表团的一员到达莫斯科后与莫斯科市长卢日科夫见了面。经过打听,李岚清得知卢日科夫爱好音乐。于是在宴请时,李岚清便和他一起用俄文唱了四段《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当晚气氛非常好,李岚清随即提出,希望卢日科夫支持中国“申奥”,特别是要防止反华分子出来搞破坏,对方非常爽快地答应了。[详细]

做运动:胡锦涛打乒乓 温家宝“跑步外交”

2008年5月,时任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与日本首相福田康夫、日本前首相中曾根康弘在东京早稻田大学出席2008日中青少年友好交流年开幕式。开幕式后,胡锦涛与日本著名乒乓球运动员福原爱一起打乒乓球,凭借有力的击球、多变的落点“技惊四座”,赢得满场喝彩。

而喜欢晨练的温家宝更将这一生活习惯演变成与出访国民众拉近距离的最佳方式。2007年,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访韩时,在首尔汉江边上晨跑了一趟。“跑步的时候,我见到了大学教授、研究生、卖体育用品的老板,我跟他们聊了一聊,说点客气话。知道中国总理来了,他们也挺高兴。”温家宝事后说。在他眼中“这些是小事,但也是大事,能够做就做,做了就有影响。”[详细]

提细节:27年前的爆米花 习近平还记得

2012年2月15日,在结束中美关系主旨演讲后,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特意抽出一小时“非正式”造访密西西比河畔的马斯卡廷小镇,这是时隔27年后习近平第二次来到这里。1985年5月8日,时任河北省正定县委书记的习近平带领代表团访问艾奥瓦州,并考察马斯卡廷的农业和畜牧业。而令老朋友埃琳诺感到惊讶的是,“他甚至记得临走前我送他一包爆米花!我自己倒忘了。”埃琳诺对习的记忆力佩服至极。

她的丈夫汤姆-德沃夏克想再考考习近平,便问是否还记得他之前带来的礼物。习近平说是一瓶中国白酒,汤姆感叹那是他喝过的最烈的酒,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详细]

个性外交是“习李”时代的重大转变

“拉家常”是个性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后,“人情味”外交等个性外交的运用,是中国外交事业的一个新发展,近年来更是频频出现。一国领导人与他国民间的交往,一般是到基层或老百姓家里去,谈的都是一些轻松的问题,这样直接避开了严肃的政治话题和一些敏感话题。所以,用这种外交方式去传递一些信息,表达一些愿望,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这种“拉家常”的外交方式,正是个性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详细]

“习李”外交既充满人情 又自信务实

十八大后,成长于改革开放时期的中国领导人习近平和李克强更频频展现出独具个性的外交风采。习近平主席的美洲之行中,“不打领带”的习、奥庄园会晤堪称当代中国外交史的一次创举。两国领导人长时间共处,让双方有更多时间来讨论实质问题,而且这种打破常规的非正式会晤,有助于建立最高领导人之间的个人关系和私人友谊,减少误解、误判。

而李克强总理的首次出访,把大国新领导人的自信、敏捷与幽默的特征,展现得淋漓尽致。外访时,李克强会在当地主流媒体发表文章,阐述中国领导人的国际观。这一举措被视为中国公共外交的新尝试,显示出李克强总理不拘一格的务实风格。此外,访问德国时与默克尔总理的庭院单独散步,为增加中德两国高层领导人之间的个人关系起到重要作用。[详细]

中国需要“个性”流露的领导人

个性外交体现了习李时代中国外交的重大转变。在传统印象中,中国领导在出访中总会给人一种拘谨内敛印象。但是,领导人如何通过自己的个性打动对方、影响对方,从而建立一种情感上的信赖,显得越来越重要。

习近平和李克强都公开透露自己是足球、篮球的爱好者。2012年2月19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访问爱尔兰,在都柏林走上球场草坪,一试身手;2012年2月17日,习近平在洛杉矶观看NBA比赛,并透露自己是湖人队的球迷。而李克强总理在首次出访中,便在德国“忙里偷闲”观看了欧冠的决赛直播。分析认为,这些中国领导人出访时的“个性”流露,不仅展现了自己亲民的形象,而且体现了重要的公共外交思路。

这种特点,不仅代表了领导人代际更替所产生的新素质和新能力,而且恰恰是今天中国最需要的。人们越来越意识到,领导人的魅力不在于板着脸,更不在于行为拘谨,领导人的魅力就是领导人的个性,他能够同世界分享自己的个性,让人们觉得既有血有肉又思维活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