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首次离京考察,选在了云南鲁甸地震灾区。新华社旗下的“新华视点”微博记录了最高领导人视察灾区时的一些细节。在地震废墟前“面色凝重”。在过渡安置点帐篷,详细询问灾民的吃饭、补助、新房规划、收入来源,甚至关心灾民棉被和帐篷的薄厚。他还揭开了一个锅盖,看到里面有菜,马上问:“菜是自己买吗?便宜吗?”
1月19日的考察中,习近平除了关切群众的灾后安置情况,部署灾后重建工作,他还特别谈及了扶贫工作。习近平告诫当地干部,“扶贫切忌形式主义”。他说,扶贫工作不能光喊口号,更不能搞形式主义,一定要真抓实干。要是到2020年还有几个连片贫困区依然如旧,就谈不上全面小康。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经济发达的广东谈改革,促转型升级。专家分析,中国高层基层考察的“开年路线”正指向当前中国改革的关键议题。
这也是中共十八大后,习近平连续第四次“新年访贫”。2012年12月29日到30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一月之后,习近平就在公历新年到来前夕奔赴河北保定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两个月后的蛇年春节前夕,他又选择了“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临夏地区考察。2014年在马年春节来临之际,这位中国最高领导人选择了天寒地冻的内蒙古阿尔山,看望林业棚户区群众。
早在习近平2012年去保定市阜平县看望困难群众时,媒体就已经关注到了“习式简朴”——总书记在阜平县住宿的房间只有16平方米,工作餐严格按照“四菜一汤”标准配备,都是家常菜,还特别交代不上酒水。这些当时看似无心之笔,已然成为日后“八项规定”的雏形。
对于这次视察,用陪同考察的保定市委书记许宁的话说,总书记就是来看“穷”的,目的是了解中国最贫困地方和群众的真实情况,思考经济社会发展的“短板”。习近平强调,不管路多远、条件多艰苦,都要服从于此行的目的。
为了让总书记看到基层实情,中央还提出明确的要求——确保总书记在考察中见群众、听真话、摸实情,绝不允许弄虚作假。村民有什么说什么,说不上来不要紧,但不能搞“培训”,更不能“导演”。村民家里也不许搞装饰,要保持村里生活的原生态,不要为这次考察活动添置哪怕一个新板凳。显然,当选中央总书记后,了解基层实情,成为习近平谋划“脱贫致富”大计的第一步。
2014年1月27日到28日,在马年春节来临之际,习近平来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看望慰问各族各界群众。在冬季那达慕活动现场,习近平在为当地牧民祈福时,向全国各族人民、港澳台同胞、全球华人华侨拜年,致以新春祝福。
相比这则新闻,习近平另一则视察新闻更受关注。在之前的1月26日,习近平专程来到内蒙古军区边防某部,走巡逻线路,登观察哨所,进连队班排,亲切看望慰问戍边官兵。习近平还在哨所签名:我们一起站岗。
新华社的通讯稿写道,中南海与边关紧紧相连,主席与士兵心心相通。军委主席的殷切期望,是对官兵卫国戍边的巨大鞭策。官兵们纷纷表示,要牢记嘱托,坚决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和习主席指挥,忠诚戍边,不辱使命。在新春之际看望边防部队,一方面是担任军委主席的应有之意,但另一方面,如果联想起之后习近平军中反腐,那么官兵们的坚定表态,则为之后的打老虎做了些许铺垫。
2014年2月2日至5日,蛇年春节前夕,习近平选择了“瘠苦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临夏地区。媒体从总书记此行中读出了三个关键词。第一,“少数民族”,习近平强调,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高度重视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一定会给乡亲们更多支持和帮助。
第二,“水”,习近平专程来到渭源县引洮供水工程工地,实地考察工程建设情况。他叮嘱当地和随行的有关国家部委负责同志说,民生为上、治水为要,要尊重科学、审慎决策、精心施工,把这项惠及甘肃几百万人民群众的圆梦工程、民生工程切实搞好,让老百姓早日喝上干净甘甜的洮河水。
第三,“农民工”,习近平在当地与农民工亲切交谈,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离不开农民工的辛勤劳动和奉献,要更多关心、关爱农民工,并强调,“不能拖欠、克扣农民工工资,维护好农民工合法权益。”这一次视察,习近平讲了一句日后被多次引用的话,“(干部)要多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去解决问题,多到发展最困难的地方去打开局面”。
对于底层的关注,是中共最高领导层长期以来保持的传统,“一个领导人不懂得农民,不懂得占全国大多数的穷人,就不懂得政治,不懂得经济。一方面推进经济发展,一方面要努力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这是我们的目标。”中国前总理温家宝曾在演讲中表达过的理念,可以看做是对习近平新年视察的最好注释。
问责条例是对纪律和处分条例的一个补充,周永康、令计划、徐才厚、苏荣等大老虎的违法违纪行为...阅读全文>>
问责条例是对纪律和处分条例的一个补充,周永康、令计划、徐才厚、苏荣等大老虎的违法违纪行为...阅读全文>>
本期编辑
出 品: 搜狐新闻中心
主 编: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