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3月11日讯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在对“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解体前传回地面的最后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尽管当时对安全着陆至关重要的液压系统已经失灵,但是飞机其他部位“似乎正常”,并依然在沿着预定路线前进。不过,调查人员指出,在悲剧发生前,航天飞机正以每秒20度的速度“凌空打转”。换句话说,机身每隔18秒钟就要“转一圈”。此外,“哥伦比亚”号的火箭推动系统当时则在尽力纠正一股奇怪的“左侧拉力”,以免机身偏离正常航线。专家表示,出现上述种种奇怪现象的原因可能就是机体左翼发生了严重破损,结果在返航途中机身各处受力不均造成的。
NASA的报告还显示,在飞机进入“螺旋前进”状态后,左侧机翼和推动火箭上的传感器停止向地面发送数据。这似乎说明,当时机组人员有意识关闭了部分推进系统,并希望采取手动驾驶来挽救飞机不稳定状态。据介绍,在地面控制人员将航天飞机发生故障的消息通知“哥伦比亚”号机长后,双方语言联络中断,但数据传输工作并没有立刻停止,而是继续进行了5秒钟,随后中断了25秒,然后再次发送了两秒后才彻底消失。专家认为,种种迹象表明,“哥伦比亚”号解体时间比原来估计的要早些。由于航天飞机上没有装备记录关键飞行数据的耐火“黑匣子”,事故调查工作难度可想而知。
专家介绍,正常情况下,在返航的“哥伦比亚”号飞行速度降至音速以下前,都将一直处于自动驾驶状态,但是飞行员可根据各种严重的突发事件,决定是否提前转入人工驾驶状态。此外机器本身也可能因为故障,提前“自行离岗休息”。就在“哥伦比亚”号刚刚重返大气层时,自动驾驶仪曾主动关闭,但这一问题被机长发现并顺利纠正。数据显示,当机上驾驶员意识到飞机正在以机头为中心高速旋转后,可能正在努力采取紧急措施来挽救进入危险的螺旋状态的航天飞机,但最终未能奏效。此外,NASA希望通过分析航天飞机各类残骸的落点信息,能找到其他一些事故重要线索。
此外,专家还指出,航天飞机在返航期间同地面的语言和数据传输联络中断,并非肯定意味着“飞机坏了,出事了”,因为此时机组要通过位于印度洋上的通信卫星来向地面发送数据,如果飞机的垂直尾翼恰巧处于发射天线和卫星之间,将造成数据暂时中断的事情发生。此前“哥伦比亚”号在返航途中也曾经发生联络中断现象,但后来都及时恢复。调查人员希望,能找到更多的航天飞机大块残骸,特别是各类可能记录有重要资料的电脑存储器,否则仅仅依靠最后32秒钟收到的断续数据,很难完全准确地揭开“哥伦比亚”号失事的确切原因。(高轶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