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粮价上涨带动粮食生产结构性变化
市场供大于求 中国不会出现全局性粮食短缺
辩证看待宏观经济走势 经济是否过热仍是焦点
新华网北京11月21日电(“新华视点”记者 陈芳)进入11月中旬,我国部分城市农副食品、粮食产区的粮价,在经历了一段较高的涨幅之后,开始有所回落。来自北京市商务局的最新消息,北京市油和面粉的价格分别下降了20%和5%至6%。权威专家指出,粮价上涨带有必然性,受诸多因素影响,粮价今后将可能温和上扬,但要从低水平恢复到合理的水平,尚需要有一个过程。
粮油价格波动 市场波澜不惊
城市居民普遍感受到这一轮粮油价格的上涨。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涨幅有限的情况下,消费者大多对此并不紧张,市场表现平静。在中央国家机关工作的张欣女士表示,粮油价格的上涨,反映到最终零售面上,涨幅并不大,目前的居民收入水平完全可以消化。若是粮油市场的经济周期规律能起决定性作用,老百姓在这时就没必要大量抢购。
这次粮油涨价时,各地迅速采取了一些宏观调控手段,使10月出现的“粮油涨价”风波在市场快速反应监测系统的作用下很快平息,未出现所谓的抢购现象。如山西省物价局日前启动了粮油副食品价格每日报告制度,北京市商务局全面启动了对企业营业额及销售情况进行监测的市场快速监测系统,保证各家采购中心有足够的库存。
有关信息表明,粮油涨价以来,有些居民购买生活必需品的数量增加,但没有出现供不应求的情况。目前,商务部已经采取多项措施监测和预防价格出现异常波动,如对价格进行跟踪监测,并向市场发布;要求大型流通企业加强生活必需品的采购,通过连锁网络组织投放市场;进行区域应急商品余缺调剂的各项准备;必要时将随时动用应急商品储备稳定市场。
一些专家较一致的看法是,近期的物价上涨只是局部性、结构性的物价上涨,它还远不至引发物价全面的大幅度持续上涨。粮食生产有其周期性的波动规律,过去中国粮食库存量很大,农产品的价格一直很低,现在价格上涨,除反映宏观经济趋好的一面,更为重要的是市场本身调节的原因。
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农副产品价格没有出现暴涨,在找到一个平衡点后,自然就会稳定下来。即便是上涨高峰期,市场上也没有出现抢购现象,这说明老百姓的消费心理已经日渐成熟。市场监测表明,目前一些大城市的生活必需品供应正常。
让农民真正受益 防止小贩哄抬物价
与不少消费者认为粮油涨价能增加农民收入的判断相反,记者调查发现,在这次涨价中,不少粮贩子囤积居奇,炒作粮价,一些小商小贩趁机哄抬物价,从涨价中获益的并不是农民。
家住北京市海淀区会城门的主妇李大妈反映,虽说现在油和面粉的价格有所回落,但有些食品价格“涨幅”依然惊人。烧饼过去一个0.50元,现在卖到了0.70元,涨幅达到40%。切面1公斤由2元钱涨到2.4元,大饼由1公斤2元涨到了2.6元。不少市民反映,对于市场波动或季节性影响导致的物价上涨能理解,但经销商不能趁机哄抬物价,希望物价或工商部门有所监控。
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说,近期粮油涨价有投机因素。前几年国家的粮油库存很大,其市场价格偏低。今年贷款释放加快,货币供给增加,市面上货币流通量相应增加了很多,大大超过了粮油库存的释放速度。加上粮食减产等因素作用,一些商人就会寻找投机的渠道,趁机提高粮油产品的价格。涨价时农民往往惜售,而投机者喜好追涨,这又刺激了粮油价格进一步上扬。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说,粮价的恢复性上涨是合理的,不合理的是没有涨在生产环节,而是流通环节,比如小商小贩的乱涨价,农民得到的利益很少,这不是市场规律。粮食市场本来是供大于求,但短缺信息传多了就乱了,一定要防止人为操作市场,炒作价格,稳定人们的心理预期。
专家认为,粮油价格虽然不会出现大范围大幅涨价的情况,但价格上升的压力确实将影响到一些下岗工人、特困家庭的生活,各方面的协调显得尤为重要,政府也可考虑对城镇特困人口给予暂时补贴。
温和上扬大势所趋 粮食产业机遇难逢
粮油价格的波动,农产品市场行情活跃,使粮食产业再度升温。专家指出,今后粮食价格的走向,主要取决于粮食产量,粮食产量又主要取决于粮食的种植面积和单产。粮食生产即将进入一种新型的受市场竞争影响的稳步发展时期,且很大程度上将与全球粮食价格水平同步变化。
河南莲花味精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崔冠明说,粮价上涨有市场的必然性,市民有一定的承受力,农民有期望。作为全国唯一使用小麦为原料生产味精的企业,这次涨价成本上升了25%,味精的半成品价格也上升了25%,这说明消化了粮价增长的幅度。原料涨价对正规、品牌厂家的生产利大于弊,我们企业已准备开足马力,加大生产。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部长韩俊指出,农民种粮的积极性靠什么,说到底就是要让农民有钱挣,让市场因素主导粮食价格,促进粮食产业持续升温。对一些大宗粮食产品,可大力发展期货市场,帮农民增收,分散市场风险。
郑州粮食批发市场总经理李经谋认为,我国目前粮食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市场发育度不高的问题, 因此构建现代化的粮食市场体系框架成为当务之急。“必须建立以各大粮食批发市场为主体,期货和现货结合,以电子商务为方向的多层次粮食市场体系。运用价格杠杆,推动社会增加对粮食生产的投入,把粮食资源配置到最有效的环节,促进粮食生产和需求的协调。”
粮食行业的整体升温,将为我国日益深入的粮改提供良好的环境。农业问题专家韩俊说:“粮食储备库,特别是在销区要合理布局,加强市场调控。以往中国要大规模买粮,都是由粮油进出口公司负责在下半年集中采购,一些国际大销售商往往趁机抬高价格。建议粮食进口打破垄断,允许多家企业采购,不要被国际粮商牵着鼻子走,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原国家粮食局研究员丁声俊指出,新世纪中国粮食产业呈现五种发展趋势:粮食产业链由分割转变为多种形式相互连接的经营一体化;粮食产业将在更广、更深程度上实现宏观调控下的市场化;粮食产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实现优质化、专用化;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食品市场日益扩大,粮食产品越来越走向绿色化;加入世贸组织后,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进一步相互融合,粮食市场国际化。
专家认为,中国的粮食产业需要创新发展道路,开拓产业升级的广阔前景,关注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完)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