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期许多地方出现了官员出国培训学习的热潮。某省在3年中竟然有1379名县处级以上官员,到欧美等发达国家接受为期3个月以上的培训。与此同时,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省市也在纷纷跟进。对此,我们喜忧参半,认为有必要作些理性思考。
喜从何来?追根溯源,官员出国培训学习的现象始于上世纪九十年代沿海地区选派小批量的干部精英到发达国家,学习其先进的经济管理和行政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目的是适当引进他们的先进理论与管理经验,以推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出发点甚好,其效果较佳,其功不可没。随后,内地省市陆续跟进,也为当地培养贮备了一定数量的公共管理骨干,相信凭他们出国所学将会提高地方公共管理的水平。
众所周知,现代公共管理理论主要发源于欧美等发达国家,其实践经验甚为丰富,据此推动了欧美诸国二战以来经济社会的持续繁荣发展。尽管中西方国情不同,但公共管理的精髓是相通的,因此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的一些必要经验推进中国的发展是必要的,也显示出各地立足国情、放眼世界的胸襟。这是让人欣喜之处。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各地官员出国培训学习之风日盛,而且人数越来越多,规模越来越大,甚至于费用奢靡,渐添地方财政负担。据了解,中国官员在美国哈佛大学学习3周的培训费用就为20万元,这笔巨资自然出自地方财政,但目前许多地方都是“吃饭财政”,耗此巨额资金,显然会使地方财政雪上加霜。而且有些官员出国的目的已经变味,“培训”变成了旅游度假,完全有违学习之初衷。这是不能不让人为之忧心的。
静以观之,官员出国培训学习之风不能一味紧跟,也不能简单地一刹了之。作为中国新公共管理时代出现的新现象,无论是旁观者还是身为局中人的领导干部,都更需要一种理性的思考。
官员出国培训学习的初衷应予以充分肯定,但从公共管理的视角思考,有几个问题务必需要注意:一是出国培训学习的规模应有适度控制。主要应根据地方公共事务的管理需求和地方公共财政的承受能力来加以统筹谋划;二是选拔官员出国培训的程序必须公开,实现透明化操作。出国培训的官员人选的选拔要科学公正,可参照公务员录用程序建立适当的考录机制。应该为有志于献身公共管理事业和有培训积极性且具实力者创造公平的竞争通道,保证参加培训者是真正具有公共管理潜质的干部精英,绝不能让出国官员的选拔成为某些个人的主观独断甚至于恩赐,更不能让庸才和动机不纯者混杂其中;三是应建立领导干部出国培训的绩效考核机制。领导干部出国培训的费用甚高,时间较长,总成本是很高的。而至今未见科学的绩效考核机制,诸多地方的领导干部出国培训都是一种粗放经营,这是政府管理中不负责的具体体现。责任政府要求对任何一项政府支出都必须有明晰公开的成本效益考核措施。这里涉及两个问题:首先是成效如何评估?其次是由谁来评估?这是各地相关部门应予明确的。
如上各项还需有赖制度化的设计,只有建立了官员出国培训学习的规范制度,才能确保其价值目标的实现。
□本报特约评论员谈志林(中国人民大学行政学系)
转自搜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