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专题:航班延误补偿办法出台
率先实行延误赔偿制度的深圳航空公司,能否带动全行业效法,从8月2日航空公司的表态看,似乎已经走进死胡同:他们已经改口了,完全不再是上月初的积极说法。
不过,改变说法的东航和国航,最近偏偏又开了延误补偿的先例;而上航则指出,该公司一直有针对延误的内部补偿办法,只是他们认为这是一种企业行为,不应被强制执行。
8月2日下午,在上海市消协组织的“航班延误维权座谈会”上,东航、上航、国航等航空公司表态:目前,不会出台航班延误的具体赔偿方案,并且表明了苦衷,没有专门的部门来认定航班延误。航班延误原因多种多样,归纳出来有29种之多,而归结为承运人的原因只有4种。目前没有一个中立的第三方对延误原因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导致很多乘客认为航空公司凭借技术和信息优势“自说自话”,逃避补偿;东航表示,《指导意见》并未大量征求航空公司意见,由于延误补偿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对此企业缺乏相应准备。
民航系统的官员说,如果按航班延误每客补偿200元计算,仅南航一家去年就要付出1.6亿元的巨额赔款,这对利润率并不高的航空公司而言是难以承受的,其结果必然导致企业为减少成本而降低服务,引发恶性竞争。
既然国航、南航、东航三大公司都这样说了,航班延误补偿没戏了。尽管上月初他们的说法是“方案正在制定中”,东航甚至“将于近期拿出具体的补偿办法,目前该方案已进入最后的修订阶段。”
业内人士分析说,深圳航空是属于单独基地的航空公司,公司规模相对较小,且航线密度有限,因此制定航班延误补偿办法相对比较容易;而三大航空公司大规模的航线扩张本来就面临飞机运力紧张的问题;加上机构臃肿调配效率不高,航班延误的情况一直以来都比小航空公司更严重,当然不敢轻易承诺补偿。
不过,一旦有一家公布了赔偿标准,其他公司很难置身事外。民航部门统计,7月以来全国“霸机索赔”事件高达300多起。有的以补偿了事。7月7日东航青岛飞上海的MU2554次航班延误,机上100多名旅客拒绝下飞机。经过调解,东航赔付每位旅客300元现金。
几天前,因为延误24小时,东航还对MU5440航班上的100多位乘客进行了全额赔偿,国航一架从拉萨飞往成都的飞机也给每位乘客赔偿了500元。
相关专题:航班延误补偿办法出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