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舒薇 通讯员 蔡成
档次的相互攀比,使用权的下延,公车私用不仅导致行政、经营成本的增加,也在领导和群众之间形成了一道鸿沟……如今,“公车不公”引发的呼声已成为备受社会关注的焦点。公车积弊太多,公车改革如何迈步?近日,记者对长沙的一些公车改革试点单位展开了调查。
“公车改革”呼声强烈
公车数量膨胀,维护开支成为“黑洞”。据有关数据显示,公车使用效率低下,浪费却十分惊人:在职务消费中,车辆消费占单位行政经费的90%左右,占到全部国家财政支出的38%。正因为是公车,管理一旦存在漏洞,车辆加油、保险、维修等环节“跑、冒、滴、漏”现象严重 。
同时,伴随着现行公车管理体制日益凸显的弊端,公车也明显贴上了“权力”的标签,少数领导干部在用车规格上搞攀比,公车私用、公车私户等现象屡禁不止,超编制超标准配备使用轿车问题时有发生。在一些车辆没有实行集中管理而将其配属到处(科)室的部门,中层干部私用公车问题尤为严重。
省政协委员、市监察局特邀监察员朱尔瞻是车改的积极支持者。他估算了一下,一台公车的花费一年大约在7-8万元左右,这还不包括折旧费、养路费和司机的费用等。而他在调查中,群众的意见也多集中于超标配车、维护费昂贵、公车私用等问题上。基于这些,朱尔瞻在今年1月举行的省政协九届二次会议上,向大会提交了《政务用车改革的几点建议》。
“破冰”在探索中前行
其实,长沙部分单位的车改也一直在进行着:有些失败了,车改后费用仍一再超标;有些在探索中取得了成效。
长沙县跳马乡采取费用包干的办法,严格控制公车使用成本,效果不错。实行基本交通费补贴到人,公务用车费用测算到线,全年超支财政不予补贴。与此相比,芙蓉区东屯渡街道办事处的改革则动作更大。办事处工委副书记、纪委书记罗际城则给记者算了这样一笔账:改革前,办事处共有7台公车,就是这7台公车的消费将近占到他们每月总开支的25%。而改革的最终原因还远不止是费用超标。群众对公车管理呼声较大:一般工作人员外出办事要等单位派车,没车就借故拖延;部门间派车稍有不均,扯皮的事时有发生。经过多次调研,车改在群众的呼声下开始了——对现有的公车进行货币化管理,鼓励个人购车。领导干部、一般干部购车的,分别一次性补贴购车款的10%、3%,每年发给交通补助1万元、3000元。对于无条件买车或不能自己驾驶的人员,鼓励买摩托车,每年发给交通补贴费800元。改革后,原则上不能报销的士费,原来的公车则在评估后全部予以公开拍卖。车改后,对比显示,公车改革从源头上堵住了公车私用和公车费用居高不下的现象:每月车费节省了7200元,一年节省近86400元。一些过去无缘或不便享受公车的普通员工成了最大受益者,每月拿着固定的交通补贴,购买私车便成为一种现实选择,办事效率真正提高了。
公车改革路在何方
“公车租赁”、“私车公用”……当公车改革的实践者接踵而至时,人们清晰地听到了公车改革“破冰”的声音。可公车改革如何改?“货币化改革”如何平衡?
经过多年实践,各地公车改革试点工作积累了许多成功经验:取消公务用车,发放交通费用补贴;取消各部门公务用车,实行集中统一管理;保留各单位现有公务车,但车辆报废后不再购换新车,逐步取消公务用车等。公车改革路在何方?市纪委党风廉政室的一位负责人对此表示,由于各地、各单位的具体情况和经济实力各不相同,国家对公车改革也未作出统一规定,目前推行较多的仍为公车的货币化改革。但公车改革是一个复杂的工程,决不是简单的“取消公车,代之补贴”的“彻底革命”。长沙也将准备在市直机关试点实行公车改革,目前,正处于该项改革工作的调研阶段,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推开。
长沙已出台了“领导调动 ,坐骑不动”的新规定:市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购置小汽车必须经过严格的审批程序,禁止超范围、超标准购置和装修公务用车,禁止领导干部因工作调动带走公车。这无疑也是推动长沙公车改革“破冰”行动迈出的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