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极不情愿写的书,如果不是因为‘记者’这两个字,如果不 2004年国庆长假前后,一本“奇书”在部分党员干部中传阅,《地狱门前:与李真刑前对话实录》(新华出版社)。李真,原河北省委主要领导秘书、河北省国税局长,因贪污、受贿等罪被判死刑。
李真曾经给自己设定了成为“封疆大吏”和“政府阁员”的梦想,而在一年前,他和他的梦想分道扬镳,阴阳两界。
李真案使人们对权力以及如何行使权力产生了长时间的思考,在十六届四中全会刚刚闭幕之际,有人认为这本书非常及时,对各级党政官员深刻领会四中全会精神有巨大帮助。
李真罪行录
姓名 李真 性别 男 年龄 1962年5月生 最高职位 河北省国税局原党组书记、局长(正厅级) 党纪政纪处分 开除党籍、开除公职 罪名 贪污、受贿罪 刑罚 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
中央纪委前副书记,有反腐“铁娘子”之称,同时也是李真专案组组长的刘丽英在给此书写的序言中说:
“通过揭露腐败分子李真的犯罪始末及给党和人民带来的极大危害,剖析贪官的心理变化过程,剥去贪官灵魂的伪装,并以莫贪、拒贪、防贪、反贪、惩贪、悔贪、戒贪的主线贯穿,体现了腐败必被惩、正义最终战胜邪恶的必然规律。”
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同时也是《对话》作者的乔云华说,“看到这本书的官员无一不向我讲述心灵受到的震撼,他们希望每个党员干部都读读,有人还把书给爱人看,有人没有书,就复印了10多本,给身边的官员读。”
而乔云华却没有勇气读完自己写的《对话》,“采访很痛苦,写作很痛苦,整理很痛苦,一眨眼,李真就跳到我面前,而他其实已经走了将近一年!”
李真失去自由后,没有任何朋友理他,在李真被执行死刑之前,只有乔云华和他进行了十多次对话,最长9个小时,最短4个小时,在李真看来,这个“乔记者”是离他心灵最近的人。
2004年4月4日,清明节,乔云华来到河北某市殡仪馆“看望”李真,除了家人,没有人来“凭吊”这个曾经在河北政坛叱咤风云的“第一秘”。
骨灰盒存放室内,寂静而阴冷,李真的灵位牌上没有名字,只在骨灰盒上有两行火柴头大小的字:“姓名:李真,编号:6199。”
“这是唐山市殡仪馆填写的。”李真的家人说。闪过灵位牌,骨灰盒正中是李真的照片,系着红色领带,头发黝黑蓬松,面庞白皙,略带微笑。“不敢写也不想写他的名字,怕惹麻烦,不要说写,一说是他,有个公墓连骨灰盒都不让放。”家人说。
乔云华在写作过程中多次梦见李真,李真指责他,为什么答应把书弄出来却没有弄,“当时李真戴着脚镣,哐——哐——哐,走过来。”
如果李真就这样走了,将仅以恶名传于后世,和其他贪官并无不同,而李真走之前却留下了和乔云华的对话实录,他求记者告诉别人不要步他的后尘,保佑他的儿子不要迷恋权力。
如果李真的“遗言”能够起到警醒世人的作用,这也便是李真留给后世的最后“遗产”了。
《瞭望东方周刊》就此对话实录采访了乔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