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出钱农民上课
画面上这支队伍有个特殊的名字叫农民巡教队,是政府专门组织的培训动员大蓬车,他们的任务是走乡串户,到田间地头动员农民出来参加培训。我们的记者跟随江津市的一支农民“巡教队”来到了永和村。
“巡教队”教员告诉记者,“没有技术进城,打工都很困难,你没有技术找不到工作,最后只能到朝天们当棒棒(军)。”
记者在现场看到,巡教队带来的教材被农民们一抢而空,许多人排着队报名参加培训。然而记者了解到,在两年前,这些农民面对巡教队时,都只是来看个热闹,根本没把他们当回事。姚代云说:“开始他不了解,觉得学起来很困难,而且学了以后,今后能不能找到工作,好象心中没底。有一种观望。”
姚书记告诉记者,他们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广播,电视,网络齐上阵,又发传单又做广告,苦口婆心地动员农民出来参加培训,甚至把宣传车都开到了田间地头,但农民就是不理这个茬。
农民怕有负担,于是政府宣传,培训全部免费,不收钱,还是有人不愿来,于是政府又想出了另一遭。许金刚表示:“农民由于他的观念没有转变,他就不愿意出去,我们培训本身是不收费的,不收费他也不愿意来,我们就制定了一个政策,凡是你来培训的时候,免费吃一顿午餐,然后就是来一天我们发十块钱给他。”
李局长:免费培训不来,我们制定了一个政策,每天给十块钱还管一顿饭。
学技术有人给买单,生活上还有人管吃管喝,慢慢的农民们开始动心了。冷新桥告诉记者,“让我们农民来培训,自己本来就该交钱,他(政府)反过来帮我们交培训费,一天十块(补助),我们那时候很激动,就是在梦里都可能笑醒的那种。”
这个让农民睡着了都要笑醒的办法还真管用,原来是上门请,轿子抬都不来,现在是报名的挤破了门槛。农民们享受到了实惠,那么,这笔补给农民的钱从哪儿来呢?许金刚表示:“由我们政府进行免费培训,就是财政拨去专款。
重庆市在农民的培训上可以算是花了血本,光补贴农民这一项政府每年就要拿出4000万元,那么,政府为什么要不惜血本,倒贴钱来让农民学技术呢?重庆市市长王鸿举告诉记者,“我们这样算帐,每出去一个人,无论是在重庆还是在外地,比如说广东,包括在新疆摘棉花,除了他自己在外面的开支,他要消费,每个月,每人每年可以净赚三千块,拿回家来修房子,买点什么东西,娶媳妇儿,就靠这个,一个劳动力平均三千块钱,能够带回去。还有他们那边出去了,他家里的,好比我们家里俩兄弟,家里就四亩田,你出去一个对于我在家这个来说,我的工作量增加了一倍,当然从激励的意义上来说我的收入增加了一倍,劳动生产力增加了一倍。”
政府虽然倒贴了钱,但交给农民的是能让他们受益终身的谋生技能。画面上的这些正在学电焊的学员是江津市江南职高为上海江南造船厂定向培训的,而这些学习电动缝纫的女工是准备输往福建的一家纺织企业的。政府动员他们参加培训时,承诺实行三包,“包培训,包工作,包服务”。三包说起来容易,但要为几百万人找工作,难度就可想而知了。那重庆市政府对农民包工作的承诺到底能不能兑现呢?一起来看看。
介绍农民工外出
姚代云,重庆市巴南区区委书记,在他的辖区内,有2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要给他们找到婆家,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重庆市内的劳动力市场趋于饱和,姚代云盯上了千里之外的新疆。姚代云说:“新疆本身人口不多,面积很大,需要民工,我们这个地方人口比较多,有这方面的劳动力资源。”今年9月,姚代云去了一趟新疆的米泉市,对那里的劳务市场进行了考察。姚代云表示:“最需要的还是技工,主要是搞暖气片的生产加工,它有煤烟煤灰,也是比较艰苦,当地的牧民农民,一般不怎么愿意做。”
当地人不愿意干,我们的农民来干,姚代云看好了这个市场,经过和当地政府的协商,姚代云带回了米泉10家企业的劳务定单。姚代云告诉记者,“就跟他们劳动部门签这个协议,就是根据他的需要,我们有序地组织到他那个地方去,然后每年到了年终,新疆天气转冷下大雪的时候,我们又有序地把民工组织回来。”
光靠政府去找,毕竟是杯水车薪,重庆市政府采用了一个市场运作的方法,每介绍一个农民到外面打工,政府给50块钱的奖励。
政府倒贴钱给农民找工作,调动了方方面面的积极性。江津市江南职业学校,每年年初都要南下北上,跑上海,江浙一带,去寻找劳务订单。该校刘校长告诉记者,“我们服装专业的学生和服装加工短训班的这些学员,在国内主要就是到浙江到上海,到福建,还有一部分到重庆,就这几个地方,我们就已经是供不应求了。”
几年来,江南职业培训学校已先后和北京,上海,福建等地的78家企业签下了定单,并根据这些定单来定向培训学员。刘校长表示:“从2000年到现在,每年培训4000人到4500人。”
记者算了一笔帐,如果按每输出一个学员政府补贴50元计算,输出4500人学校每年就可以有20多万元的收入,学校有收入,学员有出路,政府的百万劳动力大转移的工程也有了着落,看来这还真是个三全其美的办法。
这个办法,有一个核心的思路,就是执政为民。政府急老百姓所急,想老百姓所想,而且是倒贴钱,给农民搞培训,找工作。我们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重庆的农民工不仅受过培训,而且还有自己的品牌。农民工怎么还会有品牌呢?
前面节目说到,为了完成百万农村劳动力大转移的工程,今年重庆市政府倒贴钱,为农民搞培训,找工作。画面上这些背着包裹,带着行李的农民正准备前往新疆,他们有1300人,由于人数众多,政府给他们包了一个专列,但他们并不是一支普通的农民工队伍,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石龙技工”。石龙本来是重庆一个乡镇的名字,这里的农民工出来打工,都会一些技术活,后来当地劳动公司给他们注册了一个石龙技工的商标。别小看这个商标,在新疆,重庆农民工用这个名字演绎了一段精彩的故事。
八一钢厂
2000年,新疆的一家国有钢铁企业八一钢铁厂亏损了500万,濒临倒闭,当时来自重庆石龙的农民工们经人引见,要求承包这家工厂,刚开始,这家工厂对这些农民技工并不信任,他们立下军令状,交了20万元的押金,主动要求进行风险承包,300多名石龙技工开进了这家工厂,那么凭借石龙这块牌子,农民工让这家快破产的厂子扭亏为赢。
那么,这些技工们为什么能凭借石龙技工这块牌子就能扭亏为盈呢?石龙镇镇委书记王成虎告诉记者,“我们把石龙技工这个品牌打造出来以后,就是由原来的简单劳动,把它变成社会非常需要的技术,还从过去的自发无序,到现在的有组织有计划,现在新疆地区的暖气片98%左右,都是我们石龙技工在生产。”
有了品牌,石龙技工们凭它建立了自己的信誉,从2000年开始,石龙技工们一直承包这家企业,每年的产值达5—6千万,并将石龙技工的人数增加到2000多人,现在,他们用石龙技工的品牌在新疆,山西,黑龙江等地承包了10家企业,明年将增加3个承包企业。
王成虎告诉记者,在新疆和山西等地,在在石龙技工这个品牌下,共聚合了2万多名石龙技工。他们在当地都有很高的信誉,拿的工资也比别人高。他们不仅包揽了这些地区95%的暖气片生产,还将产品出口到俄罗斯。如今,“石龙技工”这个品牌已经申请了国家工商局的商标注册。
王鸿举:现在劳务也是一种商品,他有一个品牌,我们现在重庆的月嫂,就是帮助人生小孩儿的时候他照顾你,我们重庆的技工,叫石龙技工,车钳刨,现在不是有些地方开…很困难嘛,我们现在技术学校是专门有这样的一些培训。品牌,还有重庆师傅做菜,重庆烹调还是好手
记者:这样一个品牌对于他们在城里找工作到底帮助有多大?一个品牌建立之后每一个人都会自觉的…
王鸿举:是的,品牌就是信誉了,品牌也是一种信息,不是说现在沟通难嘛,他就认准这个品牌,找这个品牌,肯定为农民的就业提供方便,而且一般的说待遇也要高一些,工作也要稳定一些。
记者:我们还听说很多故事,比如像有些包机,包专列为农民工服务?
王鸿举:这个当然是令人高兴的,但是它就是由政府出面组织,或者他们农民自己因为也这样的需求,就有新人的出来帮他们自己张罗。今年春节的时候,3月份,春节以后,3月份新疆摘棉花,地方政府得到信息,然后就组织这儿的农民愿意去的举手,报名,三千多人浩浩荡荡,组织专列开到新疆,新疆也是很高兴。在北京打工的,我们北京的建筑市场,重庆的农民工十万之多,他报酬比较高,追讨的工资到手了,心里高兴,没有过过瘾,租专机回来,农民工自己凑钱,这当然令人高兴,我们做出这么多努力进行农民工的转移,我们重庆自己得到了什么?这个呢,第一,就是在当前农民人均纯收入还不高的情况之下,重庆每年农民工挣的钱就是180多个亿,这个对农村建设,农村发展这个作用就大了。第二,极大的提高了我们农民的素质,出去见了世面了,学到很多东西了,必然会想很多。其中一些人,就是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外出务工的人,现在已经衣锦还乡了。
2004年,重庆农村劳动力大转移结果怎么样?让我们来看这样一组数字,今年1—9月,重庆有序劳务输出15万人。全市实现劳务收入187.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6.1亿元,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768元,增加109元,增长16.5%,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占了总收入的三分之一。今年,农民收入的增长幅度首次超过了城镇居民收入的增长幅度。从棒棒军到经过培训的农民工,他们的命运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我们再回头来看看节目一开始时见到的那个棒棒军冷新桥。
冷新桥现状
记者在一家企业见到了冷新桥,他正在车间里紧张地工作。今年年初,冷新桥扔掉棒棒,参加了技工培训班,4月,成为重庆威星橡胶有限公司的一名技工。
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内,冷新桥便成了公司的技术骨干,他还带了十几名徒弟。每带一名徒弟,公司就给冷新桥50---70元的补贴,现在,冷新桥每月光带徒弟的收入就有450块元,加上本身的工资收入,冷新田每个月的收入就有将近2000元。
当王鸿举说到衣锦还乡的时候,我们能体会到他作为市长的喜悦。2004年对重庆市百万农村劳动力大转移来说,是最关键的一年,这一年他们找到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办法,农民也实实在在得到了实惠。按照重庆市的计划,到2007年,全市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全部转移完毕。希望重庆2004年的经验,能够让农民都能找到出路。明天我们《2004中国经验》将聚焦中部农业大省河南,省委书记李克强将讲述现代农业给河南农民带来的变化。
公布一下我们栏目的互动短信留言号码,移动用户可以发短信到8003222,联通用户可以发短信到9850222。
记者:曹莉、马洪涛
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 《经济半小时》 首播时间:21:30
重播时间次日:12:35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