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终于大权独揽,有了催化剂贪欲开始恶性膨胀
1999年9月16日,首发公司正式成立,多年任交通局常务副局长的毕玉玺出任董事长,待遇为正厅(局)级。首发公司最初即由毕玉玺负责运作,本来是交通局的下属单位,成立时忽然变成市里直管企业,和交通局平级,毕玉玺在这上面下了不少工夫。毕玉玺就此级别提高,终于独揽大权。
毕玉玺也曾经豪言冲天:“到2005年,本市600公里的高速公路网将比原计划提前5年建成,让市民开车去哪儿都方便!”可现在,毕玉玺也许除了一个地方之外,到哪儿都不方便!
事实上,首发公司的创立还有另外一层意义,它是北京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改革的一个突破。在中国现行财政体制下,地方政府没有发债权,而仅靠财政支出不能满足高速公路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的大量资金要求。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纷纷设立企业,以企业的形式来运作市政建设项目,通过发行企业债、银行借贷等方式实现灵活的融资,然后以相关经营收入(如高速路收费)还债。
2002年5月29日,经当时的国家计委批准,首发公司发行15亿元公路债券,此举为北京基础设施建设第一次通过债券面向社会融资。当年,首发公司向媒体宣布,公司创立以来北京高速公路建设步入快车道,当年北京高速公路竣工100公里,新开工100公里,相当于此前14年的规模总和。这种高速发展显然与首发公司的融资能力有关。至2001年,公司已与中国工商银行签订总值高达140多亿元的贷款合同。首发公司成立之初,为募集资金还曾考虑上市,但因不符合证监会三年赢利期的要求而中止。首发公司成立后,不再由北京市交通局管理,首发的重大工程项目报市委市政府直接批准,2003年首都交通委员会成立,但也只与首发有行业管理的关系,毕玉玺手中的权力更是长期处于一种真空状态。
2003年11月1日,北京五环路全线贯通。两个月之后,首都交通委员会突然宣布,从2004年1月1日起,五环路停收车辆通行费。在京城有车一族额手称庆的同时,人们也在逐渐发出疑问,“五环路的债到底谁来还?”
公开资料显示,五环路项目总投资136.46亿元。首发公司为此向银行借贷116.3亿元,享有30年的道路经营权。设计之初,首发公司预计每天可收取通行费约为120万元,这样30年后,不仅可以收回投资,而且还有较大的盈余。但据首发公司后来的统计,五环路全线开通后,每天收取的过路费只有约15万元。如此收入,谈何还贷。免费后五环路这一屁股烂债肯定会扔给政府。于是,修建五环路所欠“企业债”又变回了“政府债”,并最终还要由纳税人埋单了事。
没有了五环路,早晚也会“落马”
随着权力到手,毕玉玺终于可以一手遮天了。因为他身兼三职:党委书记、董事长、总经理。毕玉玺的贪欲随之也越来越大,最终使其露出了庐山真面目。可以说,晚节不保的毕玉玺是被贪欲击中的,到最后他越陷越深,不能自拔。在交通系统担任重要职务的10年,让他成就了五环路。而五环路也成了他引火烧身的导火索。有人说首都公路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是为了深化北京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体制和企业运营机制改革,盘活存量国有资产的设想组建的。但是因为权力比较集中,监督力度不够,又处在北京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及道路交通的阶段,很容易产生腐败。
10年时间集大权于一身的毕玉玺无论外在环境怎样的变化,他都相安无事。如果没有五环路,掌控权位的毕玉玺会在人生的哪一站翻车?毕玉玺是在五环路一事上翻了车,但并不仅仅因为五环路的事儿才使他落马。如果没有五环路,也许时至今日他仍然是董事长,但落马是早晚的事儿。毕玉玺还可能会牵出其他人员,因为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的行为。现在五环路停止收费,在上百亿的贷款谁来还的问题上,对五环路的预算之高,就有人提出过质疑。全长98.58公里的五环路,批复概算投资为136.4亿元。而全长65公里的四环路,道路工程花了只有70多个亿。相差不足35公里,预算高出约66个亿。粗略计算,五环路的每公里造价是1.38亿,四环路为1.07亿。一位预算工程师说,施工单位自己做完预算之后,需要建设单位审核。如果是公开竞标,可能还要公正些,否则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之间的关系不言自明,完全是一种利益关系,反正钱是国家的。而最后的好处,都会落到个人腰包里。这位工程师说,无论是预算有多高,预算过程中有多少灰色环节,只要建设单位认可,都是可以进行施工的。所以很多施工单位预算做得高,给建设单位回扣也高。有些施工单位为了取得该项工程,预算做得不高,但回扣不能少给建设单位,这只能减少自己的利润空间。虚做预算和会计做假账的本质是一样的,只不过会计做假账更灵活一些。尽管有审计部门、监理部门对施工单位、建设单位的资金、规模等进行监督,但起不到实际的作用。因为早就用钱摆平了。
照此说法,中国每年的公路建设投资资金的损失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数字。各地方都在公路设施方面快速发展,而这个行业的资金需求是很大的。大量的资金使用却没有很完善的监督机构,怎么可能不流失?交通部有权力对建设单位的资金等进行审计,但由于人员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审计、工程监理等部门,在起不到实质作用的情况下,有权支配上亿元资金的毕玉玺来说,长期的制度缺陷为他的“落马”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