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京都议定书》昨天生效。国家气候中心已经着手制订适应气候变暖的对策。
议定书是“人类自救的第一步”
国家气候中心气候变化室王长科博士介绍,《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只是一个概括的纲领性公约,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而《京都议定书》则是一个具体和具有法律效力的实施计划,它具体地规定了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
王长科表示,目前全球在变暖已经得到国际上的一致肯定,“人类目前还不能预知气候变化会引起什么样的灾难,所以最重要的是预防。而议定书是第一个国际性减排温室气体的法律,因此可以说是‘人类自救的第一步’!”
只对发达国家规定减排义务
目前,《京都议定书》只对发达国家规定了减排的义务。
王长科解释,议定书强调了“共同而又有区别”的原则,在各国都应减少排放的同时,又有区别。“这主要是一个历史责任。发达国家从19世纪工业革命就开始排放温室气体,而二氧化碳在大气中可以存活100年的时间,所以现在温室气体中大部分都是发达国家产生的,它们有义务减排。”统计数据显示,近100年来全球的气候是过去1000年中最暖的,平均温度上升了0.6℃,而最近20年则是过去100年中最暖的时段。本世纪,全球温度预计将上升3℃左右。
虽然美国没有批准,但已有141个国家批准或加入了《京都议定书》,这些国家的排放总量已占所有发达国家1990年总排放量的61%.所以议定书对于温室气体的排放还是有约束的。
中国已着手应对气候变暖
有预测分析,未来我国的气候变暖幅度可能超出全球平均水平。到2020年全国年平均温度将增加0.2℃—3.7℃,到2100年将增加到1.3℃—8.9℃。
气候模式预估结果表明,到2050年,我国沿海海平面将上升约12厘米—50厘米,大于全球平均海平面上升幅度,沿海一些地区面临被淹的威胁。而气候变暖对我国影响最大的方面可能并不是气温,而是水资源。气温明显升高,可能使得其他气候要素发生变化,降水区域和强度改变,部分地区将出现干旱。而从目前的监测来看,本世纪已过去的4年中,华北等地区已经出现了干旱的趋势。
气象专家表示,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我国应该尽快、尽早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应对气候变暖,将气候变化对我国造成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据悉,国家气候中心已经开始针对性的研究,制订适应气候变暖的对策。
■三大难题
外交部副部长武大伟在研讨会主题发言时表示,在庆祝《京都议定书》生效之际,多个情况还令人忧虑。
第一,占发达国家1990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近40%的发达国家尚未批准议定书,议定书的实施效果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影响。
第二,部分发达国家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迄今未取得明显进展,有些发达国家温室气体排放还在不断增长,议定书的减排目标能否如期实现,还难以预料。
第三,发达国家2012年以后的温室气体减排指标尚未确定下来,前景还不明朗。
■新闻故事
“这是洪水中的大树”
一观察员希望发展中国家携手落实《京都议定书》
去年年底,以NGO观察员身份,绿色和平组织可再生能源项目主任喻捷参加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十次缔约国会议。
“《京都议定书》就像洪水中的大树”她举例说,1998年中国发生特大洪水,当时一个小孩抱住一棵大树,坚持了9小时,最后获救了。跟洪水类似,世界上屡次发生各种灾害,热浪、台风、北极冰块融化等,这都跟气候变化有关。
她希望发达国家承担起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发展中国家不要被某些国家的障碍阻碍,并跟真正能带领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国家结盟。希望大家能像洪水中的这个小孩一样,能够坚持住,在这个时候大家要抓住这棵树,这棵树就是《京都议定书》,不要从树上掉下来。
数十人手持纸牌支持欧盟代表在谈论2012年以后的发展目标时,有一阵欧盟挺不住了。那天她到绿色和平组织办公室去开会,突然被告知不开了。大家正用A4纸打印HOLDON(挺住),站在会议室门口,手举纸张等着代表入场。
喻捷说,当时她有些不好意思,因为在中国很少这样,也不知道这样到底有没有作用。
但很快,就有其他NGO组织的成员共几十人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当晚就有了反馈,一个比利时同行告诉她,欧盟国家的部长说“谢谢你们的支持!我们坚持了自己的立场,我们感觉到了公众的力量。”当时有几千名NGO成员参加这样的会议,有组织每天还出版刊物,每天放在会议室门口,每个代表团成员都会去拿,他们也想了解其他分组会议的情况。
她说,没有想到谈判这么难,过程这么艰苦。
发达国家多承担减排责任并非不公平《京都议定书》规定: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要承担更多的减排义务。
“这并不意味着不公平。”喻捷说,“大气中造成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大都是现在的发达国家排放的,所以它们必须多承担责任。”CDM(清洁发展机制)
———《京都协议书》中发达国家缔约方,为实现其部分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与发展中国家缔约方进行项目合作的机制———将成为一种制度,其核心是允许发达国家通过与发展中国家进行清洁能源项目合作,获得由项目产生的减排二氧化碳量以完成减排额度。
这对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一项双赢的项目。
■新闻分析
美国为何对《京都议定书》顽固说“不”
据新华社电 15日,美国政府表示,今年将拨款58亿美元用于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研究,但拒绝《京都议定书》的立场依旧不变。
尽管曾是《京都议定书》的签字国之一,但早在2001年,美国参议院就拒不批准这一协议,美国总统布什随即宣布退出。当时美国提出的理由,一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和全球气候变化的关系“还不清楚”;二是《京都议定书》没有要求一些发展中国家承担减排义务,发达国家单方面限制温室气体排放“没有效果”。
分析人士早已指出,如果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近四分之一的美国按《京都议定书》要求履行减排义务,美国发达的石油和汽车工业将付出代价,布什政府顽固说“不”,明显是出于对石油、汽车等工业集团利益的保护。
此外,美国政府近年来“单边主义”思潮占了上风,不愿意接受国际组织或协议的“约束”,也是它拒绝《京都议定书》的原因之一。
美国政府的这一自私做法不断遭到国际社会指责,但收效甚微。
在美国国内,支持《京都议定书》、批评政府的声音主要集中在学术界。不过,这些呼声并没有引起政界的重视。
美国参议院环境保护和公共工程委员会主席因霍夫15日甚至说,《京都议定书》是“对美国人民最大的诓骗”。
■专家访谈
议定书促进我国现代化
昨日,《京都议定书》生效,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沈骥如。
他介绍,预测表明,到2025年前后,我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到2025年,我国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可能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从排放强度来看,因技术和设备相对陈旧、落后,我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比较高。
由于温室气体排放的迅速增长,发展中国家想继续得到照顾是不现实的。中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自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履行国际义务的需要,所以我国已经制定了长期的能源战略。沈说:“对于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来说,落实《京都议定书》对我国的现代化是一个促进:促进提高能源的使用效率,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调整,创造舒适、良好的生活环境。”
「艰辛历程」
《京都议定书》需要在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55%以上的至少55个国家批准,才能成为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国际公约。
1998年5月,中国签署并于2002年8月核准了该议定书。2002年5月31日,欧盟及其成员国正式批准了《京都议定书》。2004年11月5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京都议定书》上签字,使其正式成为俄罗斯的法律文本。目前全球已有141个国家和地区签署该议定书,其中包括30个工业化国家。
美国人口仅占全球人口的3%至4%,而排放的二氧化碳却占全球排放量的25%以上,居世界第一。美国曾于1998年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但2001年3月,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将会影响美国经济发展”和“发展中国家也应该承担减排和限排温室气体的义务”为借口,宣布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
本版采写(除署名外)
本报记者王文香 刘英才 马力 郭晓军
本版制图鲁嘉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