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发布会
引资3.4亿建校30余所
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援建毕节生态试验区情况
本报讯 “毕节不仅是探索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试验田,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生机和活力得到充分体现的地方。”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毕节地区行署副专员顾久说。昨天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台湾厅,“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毕节试验区智力支边结硕果”新闻发布会在此举行。
“建立毕节这个生态试验区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来的。”在发布会上,顾久介绍,1988年1月,当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在毕节考察时提出,要把毕节办成一个生态试验区,确定生态建设、扶贫开发、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努力探索一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全球环发大会上,人与自然、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被提出,这与胡锦涛1988年在毕节考察时的想法是一致的。”顾久说。
顾久介绍,当时的毕节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农民年人均收入只有184元,人均粮食不足200斤。
为解决毕节的发展难题,1988年5月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派了20多位专家学者赴当地考察。专家组回北京后,申请把毕节定为试验区。1988年6月中央批准这一建议,“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支援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成立。
“扶贫开发,提高当地农民收入是最关键的。”全国政协常委、民盟中央名誉副主席、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厉以宁说,17年来,根据毕节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发展规划,民主党派和全国工商联发挥各自优势积极投入毕节的建设,当地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226元上升到1665元,贫困人口从312万降至56万。
据了解,17年来,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共为毕节引进资金3.4亿元,联系项目80多个,涉及资金300多亿元,直接投入各种资金7000余万元,培训干部8600多人次,帮助输出富余劳动力1.1万人,兴办各种社会事业,其中包括学校30多所。
毕节经验示范和谐发展
厉以宁总结当地和谐发展四方面内涵
本报讯 昨日,全国政协委员、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组长厉以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的经验对我国实现和谐社会具有示范意义,毕节经验主要表现在城市与农村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教育的和谐、提高人口素质四个方面。
厉以宁认为,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的宝贵经验对实现和谐社会具有示范作用,昭示了发展和谐社会的大方向,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城市与农村的和谐发展。提高农民收入、缩减城乡收入差距,搞好招工培训促进劳务输出;第二,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坚持“依林择林、依草择草、依荒择荒”,恢复自然生态;第三,实现教育的和谐。教育水平低必然就业难,贫困地区一定要建希望小学、实现中等教育、办大学;第四,提高人口素质,优生优育。
19岁的苗族女孩黄运现在就读于贵州毕节地区大方县一中高一年级重点班。她是该县竹园乡第一个考上高中的苗族女孩。在此之前,这里的苗族女孩是不读书的,就是男孩,也很少读到初中毕业。
“如果没有得到连续九年的资助,我现在肯定已经嫁人,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了。”3月10日,黄运对记者说,她一直想给资助她的人写封信,可是她不知道信该寄往哪里。因为所有的资助者都只有一个名字:农工党。
这个苗族女孩和中国民主党派的特殊联系只是一个缩影,在这个个人命运改变的故事背后,一场由中国共产党人发起,各民主党派共同参与的开发扶贫试验,已持续了整整17年。
1988年4月,受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邀请,中央智力支边协调小组前往毕节,进行了为期13天的调研,并随后组建了以全国政协副主席钱伟长为组长的支援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时年6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贵州省毕节地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试验区”。
17年后的今天,贵州当年最贫穷的地区毕节,财政收入已跃居全省前列,试验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8年的226元上升到2002年的1393元,年均增长13.87%,并基本解决了长期困扰的粮食短缺矛盾。与此同时,由自然环境恶劣与人口增长矛盾带来的生态恶化得到初步遏制,区内森林覆盖率从1988年的14.94%提高到2002年的31.88%. 3月11日,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集体采访,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介绍了毕节试验区智力支边的成果。
“虽然是‘小试验’,却是社会发展的‘大方向’。”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现任副组长,农工党中央委员常近时说,毕节试验区“开发扶贫、生态建设”的经验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也促进了贫困地区生态、人口、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符合国家当前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意义重大。
专家顾问组组长厉以宁则给出了如此断语:“毕节试验区的经济是成长中的经济,毕节试验区的发展道路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路。”
从苗族女子班到“海马贡茶”
大方县竹园乡是一个苗族和彝族聚居地区,1995年,农工党上海市委、农工党贵州省委寻找并说服了48名适龄苗族女孩接受学校教育,投入资金3万元成立“沪黔前进苗族女子班”。此后9年,农工党上海、贵州两委持续资助,为苗族女生提供全免费的义务教育,就此改变了黄运等人的命运。
竹园乡教学辅导站站长吴德辉说到一个场景就会落泪:2001年,苗族女子班小学毕业,定好了毕业典礼的时间和地点,老师们也在两天前通知了每位学生。筹建和资助女子班的农工党负责人分别从北京、上海、贵阳等地赶往竹园乡,希望能和孩子们一起庆祝这个仪式。
可就在距离仪式开始前两个小时,暴雨突降,当校方正担心山路难行,孩子们无法赶来,决定取消仪式时,一个个身穿民族节日服装、淋成落汤鸡的女孩陆续出现在仪式现场,于是,一场意义非凡的毕业典礼在暴雨中进行。
38岁的苗族老师陶进举是女子班初中三年的班主任,也是该乡第一个大专毕业生。现在的竹园乡已经没有专门的苗族女子班了,但是陶进举依然会用苗语和汉语两种语言教学,因为现在苗族女孩的入学率已经达到了30%以上。
“这是一个破天荒的举动,以前从不读书的苗族女人开始自愿走进校园,接受教育。这对提高我们整个苗族的人口素质起到了极大的带动和示范作用。而这一切,源于苗族女子班的创办。”陶进举说。
2001年8月30日,在大方县最偏远的星宿乡峻岭村,另一所“京黔前进助学民族班”开班招生,54名峻岭村适龄儿童走进学堂。
农工党与每位学生家长签订资助完成一至六年级小学学业的入学协议书。
大方县是农工党的定点帮扶县,也是毕节地区最早开始与民主党派合作试验的国家级贫困县。作为农工党较早的智力扶贫试验点,竹园乡已经尝到了这种扶贫方式的甜头。试验点开始工作之前,竹园乡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而今,该乡人均年收入约1400元,已处于大方县的中等水平。
竹园乡海马村村民自古世代种茶,当地的“海马贡茶”在明朝时曾专门用做皇家贡品,但是种植面积和种植技术一直没有发展。
1998年,农工党省委副主委万龙君将茶叶专家邀请到海马村指导培训,加工出优质的茶叶。由于技术含量的增加,品质最优的“海马贡茶”价格翻了8倍。普通的茶叶也卖到了每斤20元。
1999年,由农工党出资,委托贵州农学院王厚俊教授,从11个方面为竹园乡经济发展进行了科学论证和设计,编写出24万字的规划资料。
据竹园乡乡长介绍,农工党还为当地引资建校、捐资助学、捐赠医疗器械和药品、培训老师和乡镇干部、给村寨配备图书室,引进芦笋、泰国香草根等优良品种和经济作物,建立农业示范基地。
“在竹园乡,连没上学的放牛娃都知道农工党。”这位乡长说,农工党在竹园乡作了很多具体的工作。他们每年都会组织党员下来三到四次,与当地居民交流,捐赠钱物,现场为群众义诊、培训农业技能。
2004年,农工党结束了对竹园乡的集中扶贫,转向大方县最偏远的星宿乡。在继续进行科教文卫扶贫的同时,农工党开始了另一项扶贫试点:1+1养牛帮扶计划。由农工党负责联系引进资金,乡镇成立办公室,每年选择100户农户,为其购置一头牛,一年后所产牛犊无偿送给另一户农户饲养,老牛归第一家农户所有,以此类推。
大方县政协的一位负责人总结说,农工党充分发挥了其党员在教育、卫生等方面的特长,具体帮扶方式分为两种:基础建设方面发挥纽带作用,引进资金;个体帮扶方面则自掏腰包。
2005年年初,当大方县总结农工民主党定点帮扶的成就时,该县县长明确表示大方县在帮扶的10年中,获得了全方位的丰硕成果。与此同时,农工党的代表表示:大方不脱贫,农工党不脱钩,脱了贫也不断线。
民主党派各显神通
1988年,从胡锦涛邀请各民主党派负责人对毕节脱贫和发展进行指导之时起,在毕节这个极度贫困的喀斯特岩溶地区,中国共产党人与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肝胆相照、携手共同攻克发展难题的探索就开始了。
70年前,当长征的红军走进毕节这片乌蒙山区腹地时,这里还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的人烟稀少地区。半个世纪后,时任贵州省委书记的胡锦涛再次走进这片土地时,这里已被联合国确定为不适宜人类居住的地区:无限制的平面垦殖使石漠化程度不断加大、耕地破碎、植被稀少,陷入越生越多、越多越穷、越穷越垦、越垦越穷、越穷越生的恶性循环。
毕节地区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交界,是一个典型的岩溶贫困山区。全山区八个县(市),6个是国家级贫困县。严重的生态恶化和水土流失,不仅使当地人民群众面临丧失基本生活条件的巨大危险,而且每年数以万计的泥沙排入长江、珠江,对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威胁。
毕节地委统战部的一份统计表明:从试验区成立至今,中央统战部、各民主党派、全国工商联开展了对试验区8个县(市)的定点扶贫工作,各民主党派实行分片负责,直接帮扶到乡镇。截至目前,各民主党派已为毕节地区争取和引进智力支边项目400多个,项目资金近两亿元,引资、捐资近200万元,兴建、改造“希望小学”、“职业中学”40余所,培训各类人才10万余人次。
“十七年了,虽然我们可能依然是全国最穷的地区,但是纵向比较,我们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每年的经济增长都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毕节地区试验办主任吴愿学说。
“在这里,各民主党派不但参与了具体的帮扶工作,还帮助政府制定整个地区的发展规划。”吴愿学介绍,十多年来,支援贵州毕节试验区专家顾问组和各民主党派发挥自身智力密集、人才济济的优势,组织大批专家、学者,就试验区的发展战略和脱贫政策,向当地政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
毕节地委政协工委主任吕开邦则认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在毕节得到了进一步的稳固和发展。十七年来,毕节地委、行署就人事安排、毕节地区的重大决策召开或委托统战部召开民主协商会、座谈会、情况通报会52次,地委、行署建立了地委委员、行署党员副专员联系党外人士的联谊交友制度,行署一些部门建立了与民主党派对口联系制度,地委统战部建立了同民主党派每季度一次联席会议制度,政府机关和司法机关还聘请党外特约检查员、监察员、审计员、教育督导员、审判员。
“各民主党派和各界党外人士,积极参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各项决策的协商讨论和民主监邀毕之贫中党、的红区生地州走被类平断稀越、省,山个生使基而排区成一成民展的党帮民取00,兴职类们地实年全试派工个学州和力组验,建主共毕和地节委商52委联制了制同席司检教界革项监督,可以促进决策的民主化和科学化。这一点在十六年来的毕节试验区建设实践中已得到充分证明。”吕开邦说。
石漠地带建设试验区
1999年,由毕节地区政府投资,将所有还居住在岩洞里的居民一次性安置。据介绍,当时有个省级领导在看望这些现代社会的山顶洞人时,让随同的秘书给一个住户家算了一笔账:整个家庭的财产折合起来是27元人民币。
2001年,毕节地区发展与改革局再次启动易地移民工程,不过这次的移民是居住在生存条件恶劣、地质灾害频繁地区的居民。据统计,毕节地区需要实施扶贫搬迁工程的贫困人口19780户,83100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0%左右。
一方面是把农户迁往生存条件较好的地带,一方面是退耕还林,恢复植被,进行生态建设。
资料显示:1988年至今,毕节森林覆盖面积从601.8万亩增加到1284.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4.94%增加到31.88%,全区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015平方公里。2005年的毕节生态建设中,又增加了一个新的项目:石漠化治理。
“国际上很多人认为石漠化是无法治理的,可是我们的专家和学者经过科学论证和试验,证明石漠化是可以得到控制和治理的。”毕节地区发展与改革局副局长雷先用说。
在吴愿学看来,这一切都表明毕节正在朝着更加理性更加和谐的方向发展。但是他说,选择了现在这一条理性和全面发展的道路,毕节也经历了很多的曲折。
1988年,毕节试验区刚成立时就确定了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的三大主题,要求统筹发展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处理人口、经济、生态、资源、环境的关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但是当时很多同志,包括自己都没有清楚到认识这个方针,对试验区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认识不够,致使在制定试验区的规划方案时,更多的强调了招商引资,建大工程上大项目。有的地方甚至一看到民主党派人士,就提出引资要求。
1995年时,政府重新调整了试验区发展规划,但也没有产生重大影响。
1997年,在各方面没有显著改变的情况下,很多人对试验区的发展几乎失去信心,试验区发展也陷入了低迷阶段。重新的焕发生机是在西部大开发之后,处在民主党派帮扶对象和中西部合作基点的交叉点的毕节,重新认识到了自身的价值和发展的机遇。近两年来,在各民主党派的积极引资下,先后有50家大型火电厂和煤矿在毕节建立,使毕节成为“西电东送”的电源点。表面平静的毕节正在利用自身的优势,全方位的健康发展。
“这是一个在全国最贫穷的地区上搞试验,决不能期望它像沿海发达地区那样,经过不太长的时间就能使大家都富裕起来。在没有国家任何特殊政策的前提下,毕节的探索对西部贫困地区发展更具有示范效应。”吴愿学说。
“天下无贼”与“和谐社会”
在毕节地区公路两旁,常常会看到“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标语。
这里的每个人似乎都是毕节形象大使,他们会热情邀请来往的客人常来做客。
68岁的农妇李淑彬曾当选过全国劳模、贵州省人大代表。她被认为是毕节最富有的女人。1983年,她向县林业局贷款9万元,自己筹资19万元,承包了大方县4350亩的荒山,开始植树造林。20多年来,她和老伴、儿子、儿媳、孙子全扑在了这一片林子中,而今的林子已是郁郁葱葱。可李淑彬说,她要把所有的林子捐给国家。
李淑彬同村的人也开始在荒山上植树,李淑彬每年育苗时,除留一部分出售外,全部无偿分发给村民。她的理由很简单:大家都有树种了,就没人偷我的林子了。
20多年来,李淑彬的林子没有发生过火灾,也很少被人偷。很多人自愿替李淑彬守林子。“那是因为我让偷林子的人来看林子。”李淑彬说。
在李淑彬看来,天下是没有小偷的。她定下的规矩是:如果你向我检举了一个偷树木的人,我就给你奖励100元钱和一袋化肥。然后雇佣那个偷树木的人来看林子,直到他检举出下一个偷林子的人接替他看管林子,同时他也可以得到100元钱和一袋化肥。以此类推。据称,已经有20个人因此替李淑彬看管过林子。也常有一些人自愿去为她巡山。
“雇佣小偷来看家,这种管理方式或许只有毕节有。但这就是毕节人,纯朴、善良、乐天。”毕节地委宣传部陈贤说。这位年轻干部在外地读完大学后,本可以留在大城市获得一份更好的工作,可他坚持回到毕节。他说他喜欢这里的人,在这里,人看人是朋友,不是狼。
“和谐社会这个提法是胡锦涛同志在毕节时最早提出来的。要建立一个和谐社会,不但要协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只有这三个环节环环相扣,社会才可以在以人为本的目标下和谐发展。”在吴愿学看来,胡锦涛最初确立毕节试验区时,确定的开发扶贫、生态建设、人口控制三大主题,就是要解决这三个关系,将社会系统、自然系统、人自身的生产与发展系统全盘考虑,综合整治。
“当然,三大主题探索是长期艰巨而复杂的战略任务,绝不可能一蹴而就。
作为试验区,毕节以前是在探索,以后还将继续探索,但它的存在与健康发展,无可争议的表明,即便是中国最穷、生态人口压力最重的落后地区,也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那么全中国还有什么事做不好呢?”吴愿学说。
八大民主党派和工商联援建毕节情况
民革由民革中央牵头协调,1994年交通部安排投资1900万元,在纳雍修建第一条三级道路
民盟在民盟中央名誉副主席厉以宁倡导下,北大光华管理学院为毕节开设“光华-泰达-毕节”领导干部培养项目
民建开展科技扶贫,至2004年,为黔西培训各类专业人员583人次,帮助发展了茶叶、板栗、蚕茧、黄花菜等项目
民进开展教育扶贫,对毕节教育学院教师及师范生进行了为期两年的培训,为金沙县培训教师1300多人次
农工党联系美国爱心基金会,组织50万元医疗用品支持毕节地区两个乡镇卫生院建设
致公党促进当地农业发展,推广稻田养鱼,建设无公害蔬菜基地。帮助修建的200个沼气池建成并投入使用
九三学社帮助引进项目和资金,帮助威宁县在农业部争取到“天然草场恢复与保护工程项目”400万元
台盟1995年10月,捐款10万元人民币用于贵州省天柱县乐寨小学的危房改造
工商联开展“招工扶贫”,从去年4月份开始,组织8批710名农民到湖北、河北、福建、江苏、广东等地打工
本版采写 本报记者秦文
本版摄影 倪华初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