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专家观点
北京大学生态景观规划专业教授俞孔坚:
人工整修是第二次破坏
说起圆明园的防渗漏工程,俞孔坚教授称,这个事从一开始就错了。
俞孔坚认为,它最大的问题是破坏了圆明园作为遗址公园的价值。圆明园的独特人文与自然景观,使其作为遗址公园的存在,具有独一无二性。
没有水不是问题,是湿地也可以。
其次是,这样做不生态。一百多年来,经过八国联军等不同时期的破坏,以及1980年后的恢复、保护,圆明园遗址跟植物、水系、地形等自然生态早已融为一个整体,形成了一个自然的乡土群落。现在这种完全人工营造的整修方式,无疑是第二次破坏。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
应对工程进行评估
“市政府应给予圆明园保持城市水系平衡的生态补偿,当下应对该工程进行后评估,该返工的就要返工。”针对目前圆明园正在进行的防渗漏工程,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如松说。
他认为,圆明园的定位,应该是国家遗址公园、生态公园,具有特殊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从地形上讲,圆明园地处北京西郊,上风上水,承担着城市水系的调节功能。它的湖底漏水对整个北京市的地下水循环,是好事不是坏事。
但是对圆明园的管理方来说,防渗漏工程首先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他们期望旅游、景观生态的定位,能带给圆明园商业和经济效益。
“任何一个园林和文物的整修工程,都应该通过环境影响评估、生态影响评估和人文生态评估。”王如松称,这方面圆明园整修工程好像做得不够,政府管理的生态意识不高。
北京大学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吴必虎:
湖底不渗水会使地下水失衡
北京大学旅游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吴必虎,在谈论圆明园防渗漏工程时称,决策须慎重。
他认为,从工程施工的影响看,投资太大,经济效益不高,造成生态破坏,防渗漏工程后湖底不渗水,将会打乱北京市地下水系统的平衡。另外,还会造成文物破坏,1980年至今的圆明园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合理的生态和独特景观,作为文物保护单位不应破坏它。
从体制上来说,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太少,仅仅由公园管理处出钱给湖灌水,他们也很有资金压力。作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园林和文物部门共管圆明园是不够的。公共资产管理的专家委员会中应包括生态、环境、人文、建筑等各方面专家,决策才会比较慎重。
本报记者 刘建宏 实习生 张晓铃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