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特稿:澎湖的美丽与忧愁人民网记者 陈晓星
澎湖,台湾海峡中64座大小岛屿排成的群岛,因历史上多次成为“前线”而受人瞩目,也因为一首传唱多年的《外婆的澎湖湾》令人向往。
10月1日中午踏上澎湖本岛的时候,感受到的是一个和想象中不一样的澎湖,没有亚热带的繁花密树,没有度假胜地的闪亮豪华,三四层高的民居、店铺沿窄长的街巷排列,静静地坦露在无遮无拦的大太阳下。澎湖多风、少水、酷热,树成了岛上的奢侈品。但这里的几乎每条街巷都能通到海,海水在澎湖湾里波澜不兴。虽然我身处澎湖的中心城市马公——县政府的所在地,但这里依然是一个朴素安静的地方。
短短几天,我遇到的澎湖人也处处流露出和善与纯朴,采访之余到小餐馆就餐,老板娘见我一个人,主动提议减少菜量和菜价,另一家很受当地人欢迎的“来福海鲜”食客满座,但老板没因为我点菜少而有丝毫怠慢,还在结帐时看我一时翻不出40块硬币而主动免去零头;街上问路,所有的澎湖人都耐心地听我的“外地腔调”,认真指点;在旅游工艺品店里看了这个又挑那个,问过价钱不满意要走,老板微笑着告别:“多参考几家吧”;马公少有公共汽车,到县政府采访也是走着去,澎湖人说“比较远”或者“很远”的路程,我最多的一次走了15分钟,晚上10时依然手持地图逛街看巷,虽然街灯暗淡行人渐少,但却一路平安回到住地。
这样的主人应该引得来客人,留得住客人,而澎湖人现在也期望靠都市的游客为生。虽然祖祖辈辈他们是海上的硬汉,“为了一日三餐,太阳也要晒,海水也得钻”,但渔业资源已经衰退到无以为继的地步,澎湖只能推销自己家园的海岛风情,走出靠海吃海的另一条生路。
从捕渔到待客,澎湖人的角色转换够快也够有效率,几次到台湾驻点采访,都能在台北、高雄这样的都市里与来自澎湖的信息不期而遇,台湾旅游展、台北美食展、高雄旅游展、新竹旅游节……都有澎湖夺目的展台和推销活动,凡是能展示自己的机会决不错过;此外,澎湖海鲜节、嘉年华、旅游年、海上花火季、泳渡澎湖湾的广告、海报让人不能不记住澎湖。就在从台北飞往澎湖的飞机上,当天的报纸又有澎湖举办“菊岛之恋——自拍图文”的征稿消息。每逢年节假日,澎湖也特别设计家庭暑期专案等送到急于出城玩的都市人面前,可称正中下怀。
澎湖没有一望而令人倾心的天生丽质,但澎湖人把自己家园的点滴价值都精心捧到你面前,让你于不知不觉中赞美它朴素而深邃的美丽。比如澎湖的地貌,火山溶岩凝固成的黑灰色,乍一看少有植被,不是寸草不生,也是只生寸草,且地势平坦,少起伏变化,50多米的小丘便被当地人称为“高山”。但当我乘船前往一个因形状得名桶盘的小岛时,从海上看到组成小岛的玄武岩的剖面,是一面根根挺立、密密排列的石柱墙,面对大海,背衬阳光,有希腊神庙里那些精典石柱的匀称、光辉与神秘,火山在千万年前喷发时瞬间凝固成各种肌理的玄武岩,如今在澎湖向世人一一展现,除我最偏爱的柱状外,还有状若琴键的片状,书本般的页状,流向一个方向的瀑布状。现在澎湖已建立玄武岩保护区,期待着更多的人去那里惊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还有澎湖的那些老建筑们,令人不得不驻足欣赏。小巷里的四眼石井,居然是元朝的作品;刻工繁复精细的天后宫,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台湾最早的妈祖庙,藏有台湾最早的碑刻;西屿乡二坎村,百年以上闽南风格的老屋不能不看;而在望安岛的中社村散步,抬眼就是海水,身边是清式的屋舍,石墙红瓦,虽然大多人去屋空,风雨飘摇,但留下来的村民会为游人指点哪部电影在此拍摄,哪位女星在哪条小巷曾经走过。村子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那些曾经精致的老屋里封存着多少的爱恨情仇?能传达多少人世沧桑?可惜它们正在一间间荒芜倒塌,我特意为此去采访县政府,接受我采访的民政局官员推荐我去看正在整修的二坎古屋,至于中社,我没有听出具体行动的日间表。
到澎湖来的人是一定要下海的,海上游乐才是这里的主题。澎湖已经形成三条主要旅游线路,到澎湖本岛北面的4个小岛上去称为北岛游,北线的主题便是海。夜钓、潜水、乘快艇、沙滩排球、星光烤肉,都会成为假期的美好记忆。而本岛以南的4个小岛则以欣赏玄武岩造型和体会海岛风情为主,当地人称为南岛游。在澎湖本岛则是古迹之旅,称为环岛游。此次虽然没时间去北岛体验海带给人的刺激与快乐,但就是在渤湖本岛上,穿过清朝的城门、寺庙,走过现代的咖啡屋,来到海边的坡地上坐下,身后是缀满果实的仙人掌丛林,远处有小岛的轮廓和海湾那一边的人家,剩下就“只有一片海蓝蓝”了。这时,这片澎湖湾的海,相信已流到了你的心里,记忆里。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