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城市问题专家最新完成了一项题为《北京市户籍制度改革与人口规模调控研究》的研究,其核心观点除了对北京外来人口发展形势作出理性的判断外,更指出了未来北京外来人口治理的方向,即由“控制性管理”向“服务性管理”转变,改变目前由公安部门主导的管理模式,让常住社区的流动人口享有与户籍人口同等的各项服务与权利,实行居住地人口互动治理。
目前,北京对于外来人口的管理框架基本是沿用计划经济的模式,这个管理模式的特征就是“控制式”和“防范式”,该模式预先假设管理对象对主体或他人有潜在的或者直接的危险性,甚至对外来人口进行有罪推定,忽视外来人口的权利诉求。在这种思路下,外来人口与本地人口被隔离开来,外来人口难以融入城市主流社会,被边缘化,引发了许多社会问题。
但是,外来人口问题日渐棘手并没有促使管理部门对现有管理政策进行反思,反而认为,这正是因为管理的权力还不够大,控制的力度还不够强,防范的领域还不全面。
在这样的思路主导下,在许多地方纷纷取消暂住证后,北京还是没有取消的迹象;在许多城市加快户籍改革的同时,北京的户籍松动不多;在上海等其他城市越来越尊重外来人口,善待和信任外来人口时,北京对于外来人口仍然心存疑虑,《北京市房屋租赁管理办法(草案)》甚至要求房屋出租人对承租者进行监督,履行治安责任。
而北京城市问题专家关于户籍和人口的研究结论,无疑是对以上思维的一种矫正,它提醒城市管理者,改变单纯由公安机关主导的外来人口管理模式,还外来人口以市民权利,才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要看到,城市的和谐是有成本的,城市如果想要外来人口都能遵纪守法甚至品德高尚,要想外来人口都来爱护城市而不破坏秩序,城市管理者必须进行大量的“投资”———义务教育、就业培训、医疗保障、养老保险等,因为有权利才有责任,外来人口的归属感是城市秩序的基本保证。
北京城市问题专家关于户籍和外来人口的研究结论中还建议,实行居住地人口互动治理,按比例配备流动人口身份的居民委员会委员和党组织成员,鼓励增建各具特色的群众性自发组织,如同乡联谊会、同业协会等组织,通过组织形式,将外来人口的个人行为与集体利益整合起来,这样的建议也有极高的决策参考价值。
目前,北京外来人口之所以成为问题,一方面是因为管理者对外来人口重管治轻服务,另一方面在于,当下的外来人口管理是政府单纯制定规则而强制被管理者服从的,被管理者主动参与性不足,导致管理效率低下。
良好的公共秩序只能是公共管理者和相关群体协作努力的产物,大量外来人口聚集的城市,社会的稳定有序也必须在政府与外来人口的良好协作中才能实现。因此,城市管理者有必要改变对外来人口的“家长式”管理,让外来人口自觉地融入到管理秩序中来,不但要尊重外来人口的利益要求,更要激发他们的秩序要求,逐步培养他们的自治能力,支持他们的自主治理,“由个人组成的群体自己解决自己的问题”。
有学者早已指出,外来人口问题的解决过程实质上是一个建构身份同一、地位平等、权利一致的新市民制度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北京的步伐相对国内其他城市已落后不少,所以,对《北京市户籍制度改革与人口规模调控研究》引起重视,尽快启动户籍改革和外来人口管理改革,已经是北京城市管理者的必然选择,这不仅反映了北京数百万外来人口的呼声,也是建设和谐北京的重要内容。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外来人口”,共找到
388,659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