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市发改局有关人士称调高最低工资只是第一步,下一步将采用规划、倾斜公共资源等手段形成合力。
“仅靠调高最低工资标准是不能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昨日,市发展与改革局(以下简称市发改局)综合处有关人士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调高最低工资标准只是产业升级宏观调控政策体系中的第一步,以后深圳还将针对行业制定最低工资标准,“逼”走高耗能、占地面积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促使制造业中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向周边地区转移。
昨日,深圳最低工资标准调整的报道见报后,引起了两会代表、委员的热论,并将其出台的深层次原因归结为产业结构调整。昨日,本报专访了市发改局综合处有关人士,详细解读了政府在深圳产业结构调整方面的意图。
低素质劳工不能过快缩减
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是深圳产业结构升级酝酿许久之后迈出的第一步。“从现阶段实际情况看,深圳还不能过快缩减低专业素质人群,所以才有调高最低工资标准的政策。”在市发改局综合处这位人士印象中,深圳历史上调整最低工资标准次数不下10次,从2002年起每年都有所增加,近年来,特区外最低工资水平从每月300多元增至即将实行的每月580元。这位人士说:“这恰恰说明了,我们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还不够快。”
据了解,在此次调整之前,有关部门摸底发现,特区内外最低工资标准少于600元/月的企业所占比例不足3%,绝大多数企业的最低工资为800-1000元。“今后,政府还有一系列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出台,包括分行业制定最低工资标准、按能耗和占地面积给予投资政策等。”市发改局有关人士表示,“政府将通过规划、建立产业政策体系、倾斜公共资源配置等手段,形成政策合力,在不直接干预经济运行的情况下,将高耗能、高污染、土地占用面积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逼’走,促使制造业中的劳动密集生产环节向其他地区转移。”
最终将以现代服务业为主
据市发改局介绍,深圳未来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将力求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城市空间布局结构三个方面的联动调整,强调以产业结构调整为主导,实现产业结构调整与人口结构调整、城市空间结构调整的互动。
深圳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可以概括为“适度重型化”,深圳未来的产业结构会怎么样,目前各有各的说法。市发改局有关人士认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对深圳发展的现阶段目标和未来的终极目标作出准确判断。深圳人都知道,深圳发展的终极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在市发改局有关人士眼中,未来深圳如果还局限于现在的2000平方公里范围内的话,“最终产业结构一定是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都市类产业体系”。显然,这是深圳进入工业化社会之后的目标。
高新技术产业是重头戏
作为宏观经济调控部门,市发改局的判断是“深圳还处于工业化的爬坡阶段”,这个阶段要处理好现阶段目标和终极目标的关系。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在现阶段仍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共同动力,深圳在国际区域内新一轮产业转移的浪潮中,不能看着真金白银流走,“有钱就要赚”,同时抢占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制高点。市发改局有关人士认为,深圳有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产业基础。
高新技术产业是深圳工业中的重头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近一半。市发改局表示,目前深圳的高新技术产业大量的还处于制造业环节,既是资本密集型,也是劳动密集型,从而导致人口增长过快。“高新技术产业调整方向将向前端、后端转移,前端做好研发,后端做好市场和营销”,市发改局人士引用社会各界的话通俗地表示为“由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深圳设计转移”。据介绍,深圳高新产业主要集中于IT业,因此以后将有所拓展,包括生物医药、海洋生物、新能源产业等。
正在做第三产业发展规划
第二产业中的新型产业也是深圳鼓励发展的。另外,政府将引导传统产业从加工向研发设计和市场控制方面转移,例如服务产业方面,深圳已从制造加工地逐渐向全国服务设计之都转型。已选定发展的产业将通过园区政策,发挥产业聚集效应。
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例偏低,一直是外界对深圳经济的一个不解。深圳立志于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将通过与泛珠三角产业合作等方面占领发展机遇,深圳现代服务业市场将面对全国,甚至是全球;生产型服务业将是深圳瞄准出击的要点。据透露,目前深圳正在做现代服务发展的有关规划,包括制定发展总部经济的要点。
专家观点
深圳市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秘书长、经济学博士郭万达:
产业升级只能引导不能强制
深圳此次大幅提升最低工资原因很多,但最深层次原因与产业结构升级有关,这是深圳“产业立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深圳最低工资原来确实比较低,和深圳经济发展水平不相符。深圳目前面临的现实是,特区外多为加工贸易企业,这些企业缺乏知识产权创新、处于产业链中的低端,因此造成人口结构素质低、消耗也比较大,产业占有资源和产出不相配,所以要发展就要促进产业升级。
深圳产业升级到没到时候,要看两方面因素:一是深圳的资源是否已无法承载;二是如果调整了产业结构,会不会导致深圳产业空心化,产业消长能否平衡。目前,从资源上来看,深圳土地等资源十分有限,而产业消长能否平衡将直接考验深圳产业政策是否正确及行政能力水平。
政府该怎么调整产业政策?我认为要坚持三个原则:一是政府产业政策要和市场规律相结合。政府只能鼓励、引导,不能强制,如可以采取提高最低工资标准等方式去引导;二是设置产业准入门槛要和增量、存量相结合。增量是指新增投资项目,存量是指已有的投资项目;三是市场成本提升要和政策成本结合起来。
产业结构调整从长期来说对深圳人口调控会产生一定作用,但短期不会有根本性变化。因为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渐进过程,不是一夜之间就能完成的。在这个渐进过程中,人口政策制定要谨慎进行,不能一刀切,不要让经济、人口出现大起大落现象。比如,降低初级劳务工比例是否就能实现和谐深圳,不一定的。
人才升级比产业升级更迫切
从深圳发展历史来看,上世纪80年代是“土地换资金”,上世纪90年代是“资金引产业”,21世纪应该是“产业聚人才”。十多年前,深圳对年轻人而言是一个梦想,但现在由于深圳城市文化底蕴不足、外来人口子女上学难、人才政策由领跑者转变为跟风者等因素,使得深圳面临吸引人才和保留人才两大挑战。深圳的产业变局与人才变局应该是同步的,深圳企业要升级,就必须主动建立全球和全国人才的引进渠道,变被动为主动。
目前,珠三角地区在高素质人才数量和人才储备上与北京、上海相比有很大差距。据我统计,从改革开放到目前,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工作的超过16万,其中选择北京的超过4万人,选择上海的5万人左右,而选择深圳的到去年底才刚刚超过6500人。普通高校北京有78所,上海有59所,深圳只有10所。从深圳就可以看出整个珠三角的人才结构、人才布局都是不完善的。人才的引进、人才的交流对于珠三角而言是极其重要的,珠三角面临着比产业升级更迫切的人才升级问题。
在人才升级问题上,珠三角面临比较突出的三个问题,第一是创新型人才的流失,许多企业的高级经理人在选择自己创业的时候,将创业的城市瞄准了北京、上海,选择深圳的并不多;二是国际化人才的匮乏,深圳和珠三角拥有华为以及TCL这样走在国际化进程前列的企业,但是整个区域所拥有的国际化人才的数量还不能满足企业和产业发展的需求;三是适合人才发展的环境不理想,在人才生活环境、人才发展环境、人才创业环境方面,珠三角地区还有诸多不便,与北京和上海相比差距明显。(方常君 杜雅文 张小玲)
搜狗(www.sogou.com)搜索:“深圳”,共找到
58,331,576
个相关网页.
搜狗(www.sogou.com)搜索:“产业结构升级”,共找到
10,398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