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协副会长、少林寺方丈 释永信
中国共产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执政理念,把“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作和谐社会的核心内容,这是一个具有时代性、战略性的重大决策。佛教作为对中国文化有着浓厚影响的宗教,其核心理念与和谐社会契机契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将大有作为。下面,我结合近年来少林寺工作实际,谈谈佛教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以佛教的“六和敬”精神推进和谐
和尚者,尚和也。释尊曾提到他的“六和敬”纲领,就是“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戒和同修、见和同解、利和同均”。六和中,“见和同解”、“戒和同行”、“利和同均”,是和合的本质;“意和同悦”、“身和同住”、“语和无诤”,是和合的表现。“六和敬”精神与和谐社会的理念是相通的。和谐社会是行为规范的社会,戒和同修就有律治的精神;和谐社会是利益均衡的社会,利和同均就含有财富公平分配的理念;和谐社会是有共同的社会价值观念和理想目标,见和同解正是追求拥有基本伦理价值观念一致的“团体精神”。至于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则可以看作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团结、和睦、和谐关系的具体表现。
僧团的建设,只有坚持和弘扬“六和敬”精神,才能负担起住持佛法的责任,才能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近年来,少林寺开办了僧伽培训班,组织全体僧众学习党和国家的宗教政策和法律、法规,不断增强法制观念;学习佛学知识,提高佛学修养,努力实践“六和敬”精神;了解国家、河南的形势,引导僧众积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做贡献。现在少林寺僧众的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大家和睦团结,共同致力于少林寺的建设,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争先参与各项社会公益活动。
可以说,这些年来少林寺一系列富有成效的工作,都是围绕“和”字做文章——当然这是突出千年少林文化遗产特点的“和而不同”。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总结少林禅武文化的最大特点就是典型体现了“和为贵”的思想。
禅武合一的少林功夫是中国佛教乃至中国优秀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人类理解与和平的方便法门;而扩大对外交往,也是保护少林寺千年法脉承传的有效途径。通过二十多年来的不懈努力,“少林热”逐渐风靡全球,历久不衰,而且不断升温。为了推动传统少林功夫的继承和弘扬,适应国内外对少林功夫的热情向往,少林寺1979年成立了少林武术队,1989少林寺武术队正式更名为少林寺武僧团,仿照历史上僧兵体制,职能变为通过传播少林功夫,弘扬禅武合一的少林文化,让独具中国特色的和合文化走向全世界、深入人心。
2003年起,少林寺配合政府完成了少林景区50万平方违章建筑的拆迁,同时拆除寺院内部5000平方米不合旧制的当代建筑,整修并恢复数万平方米的建筑面积。根据吴仪副总理的指示,聘请了敦煌壁画研究所的专家对少林寺现存520多平方米的明、清壁画进行了抢救性的维修,还妥善保存了自齐、唐宋、金至元、明、清的历代碑刻180多项。少林寺还创办《禅露》杂志和少林寺网站,向广大信众普及佛学知识,宣传少林寺禅武文化,宣传“六和敬”精神,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以佛教的“慈悲心”推进和谐
佛教是一种以人类为本位的哲理化宗教。佛教主张慈悲为怀、自贵其心,在人格的成长与完善、身心的和谐与健康、道德与智慧的提升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经验和优势。佛教的这一特质,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有着独特的作用,对个人可提供安身立命之处,以求得心理平衡,并进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对社会则可提供了一种解毒机制,维护着社会安定和精神生态平衡。在佛法看来,以侵犯为特点的地狱、以索取为特点的饿鬼、以愚痴为特点的畜生三类人格,是人性的堕落。大乘佛教所树的合理人格,是菩萨型,具有“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的深切大悲心,这一人格的基准,已渗入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与和谐社会所要求的人格是一致的。
少林寺作为皇家寺院和祖庭圣地,自古就以正信正气、为国为民作为入世道德和人格理想。“禅武合一”是少林功夫主流思想,并成为僧人修习少林功夫的目标和理想境界。禅宗讲究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修行,实现学佛的目标。修习少林功夫的主体是禅者,禅心运武,透彻人生,内心无碍无畏,表现出大智大勇的气概。禅,赋予了少林功夫更为丰富的内容。少林寺僧人将禅宗般若性空精神贯彻到少林功夫演练过程中,使少林功夫获得一种中国武术其他流派难以企及的境界,从而形成少林功夫特有的有益于提升人类精神境界的宗教品质。少林功夫的这种宗教品质和文化功能,丰富了中国传统精神文化的内涵。因此,少林功夫现实地承担着中华理想人格和优秀传统道德的承传者和示范者的角色,从而为全世界人民所向往。
慈善救助体现了佛教倡导社会平等、实践菩萨大悲济世精神的道德理念。1993年,少林寺成立少林慈善福利基金会,旨在阐扬爱国爱教优良传统,开展扶贫救灾助残慈善事业。截止2005年,少林慈善基金会累计向社会捐款达一千多万元。2003年,少林寺会同河南省慈善总会开展了千名孤儿救助活动,在河南省内选出1039名孤儿,作为长期的救助对象,少林寺每年每人救助560元,直至18岁。这一善举在海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2003年5月,在“非典”期间少林寺武僧团应特区政府邀请访问香港,并在公共场所为香港市民传授少林功夫,增强市民的体质和战胜“非典”的信心,显示出佛教和少林文化所特有的感召力。2005年初,当印度洋海啸发生时,少林寺在寺院整修经济困难的情况下,不仅向灾区捐款40万元,并且积极的配合文化部在泰国举办的中国春节文化展示活动,组派少林寺武僧团一行20人去到泰国海啸重灾区进行慈善义演及超度法会,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
三、以佛教的“国土净”理念推进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是佛教所倡导并严格践行的基本理念。佛教讲“心净则国土净”,重视净化人们的内心,扫除贪、嗔、痴三毒,使心灵解脱自在,去除人的占有心态,达到无我境界。这就要求具备普遍性的慈悲心,并将此慈悲心推广至一切有情众生,以确保生态圈的活力与社会的永续存在。“国土净”就是说,维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良好的运作状态,建立和维持一个能够健全运作的社会。国土净的最切合实际的行动,就是惜福惜缘,也就是说学会降低物质需求,使社会永续长存,以得到更好地安祥自在。
这些年,少林寺在内外环境规划、整修、保护方面,完整实践着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理念。现在,少林寺正在按1927年老照片进行全面的修复建设。我们本着以禅、武、医的理念去构建少林寺的建筑风格,少林寺练功房、禅堂、少林药局将在今年8月底全部竣工。我们的理想是,拆掉围墙,让寺院和嵩山大自然有机融为一体,从而完整展现中华禅宗文化的理想境界。少林寺是中国禅宗的发源地,少林寺就传承有达摩祖师的禅修法门,少林寺在将来的工作中,会大力弘扬少林寺的禅法,少林禅法一方面可以指导练习少林功夫,加强心理修养;另一方面,超越物质的禅法会给人们一种崭新的世界观、人生观,使人们能够用良好心态去对待经济浪潮下的社会和人生。少林寺还将整理秘传的药方,通过少林药局公布于众,治疗民众的身体疾病。
四、从保护佛教主体性出发,推进和谐
关心社会、现实生活和人们的心灵问题、革除文化弊病,揭露和批判世俗文化的弊端和偏失,对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问题的解决提出方案和意见,在促进世界和平、环境保护、友好团结及促进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的统合、东西方文化的融会方面发挥作用。我认为是佛教对未来社会的人类所应作出的最大的贡献,所应发挥的最有价值的、最重要的社会功能,也是促进全人类和谐相处的重要切入点。
少林寺在1500多年的历史传承中,逐步形成了以禅、武、医为特色的少林文化体系。但是,少林寺现实的路怎么走、如何对待历史承传和遗留问题、如何为少林寺和少林文化定位、如何回应全球化挑战……等等问题,一直存在着方向性的争论。对此,我们在党和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始终坚持一个信念——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角度为少林寺定位、从中国对世界发挥最大作用的角度为少林文化定位、从人类未来发展和需求的角度为千年少林定位,这就是:禅武合一的少林,是中华的少林,也是人类的少林、是未来和子孙后代的少林。
为此,我们首先牢牢抓住少林无形文化传承保护这根主线,在1994年下决心打嬴了中国佛教界第一例名誉权官司;1998年开始启动少林无形文化的知识产权保护工程,在国内和世界上近百个国家进行亡羊补牢式的抢救性保护,并在2004年12月得到中国驰名商标保护,成为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以及体育和宗教教育类商标中受到驰名商标特别保护的第一例;2002年6月少林寺在国家指导下正式启动少林功夫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项目,为传承千年而又饱受滥用、瓜分和侵吞之苦的少林功夫的持续传承和弘扬建立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舆论基础,明确了少林功夫在技术、文化和信仰三层面内在统一的品质……
保护少林文化承传,也就是保护中国佛教的主体性,它对抗的是对少林文化遗产世俗化、商业化、部门和利益集团化的趋向。坚持佛教的神圣性和宗教品格,同现代化转向中人间化、理性化的文化品格,二者是体与用、源与流之间的辩证关系,相辅而又相成。
五、以佛教的“报四重恩”推进和谐
佛陀有言:“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所谓“四重恩”就是:“报父母恩、报众生恩、报国土恩、报三宝恩”。一个人来到世间,首先是父母的生养哺育,才能长大成人。因此,要“报父母恩”。有了这种意念,就会有和睦的家庭、孝顺的儿女。作为一个社会的人,我们的衣食住行,无不来自众生之因,我们每天的工作、劳动、都是对众生的报答。有了“报众生恩”的思想,才会有人与人的平等观念,才会互相照顾,共建文明的社会。“报国土恩”,就是要爱国,报答生养我们的国家。对佛教来说,佛、法、僧三宝使人们取得智慧、证得菩提、获得解脱,因此,三宝之恩不可不报。从以上可以看出,佛教教导的报四重恩,与建设和谐社会也是一致的。
多年来,少林寺努力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国家、社会做贡献。2000年以来,少林寺武僧团多次作为国家的文化使者,随胡锦涛主席、李鹏委员长等国家领导人到韩国、日本、巴西、澳大利亚、北美、东南亚等国家访问演出,受到了热烈欢迎。 1993年6月,应台湾中国文化大学邀请,少林寺武僧团访问台湾并成为海峡两岸佛教界隔绝四十多年后第一个踏上台湾宝岛的佛教文化访问团,会见了当时国民党当政的元老、文化界和企业界众多名流,盛况空前;2004年2月,少林寺佛教和少林功夫访问团在台湾大选前访问台湾,再现正宗中华少林禅武风采,再叙两岸文化亲情和佛学渊源,受到台湾各大媒体和社会各界的全程追捧,被誉为“给台湾社会送来一股清流”。2004年3月,美国加州设立了“嵩山少林寺日”,并举行了隆重庆典。2004年11月,德国少林少林文化中心举行成立三周年庆典,德国政府部长、议员、著名企业家、贵族和主流新闻媒体等800人到会祝贺,并参加新佛像开光法会,为中德文化交流祝福;据统计,少林寺佛教文化代表团十年来共出访过四十五个国家和地区,少林功夫都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在西方国家中,少林功夫已经远不止是中华武术的代表,更成为中国“和合文化”的杰出代表——这正是我们当年推出少林文化中心和少林功夫舞台剧全球巡回演出的初衷,也是少林文化热和少林舞台演出近年来愈益风靡世界的最重要原因。
二十年来的事实已经证明,少林寺及时抓住了每一次重要的历史机遇,在增强民族向心力和自信心、调和人心稳定社会、增进世界上不同文化之间不同民族和地区间的相互理解和友谊、增进全世界华人的文化认同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作用。
总之,建设和谐社会不仅符合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治国理念。我们佛教界对此是乐见其成的。在这一宏大的历史使命中,我们有许多工作要做:一是要加强研究,对教义教理作出符合时代进步要求的积极阐述;二是要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僧职人员队伍,适应当代佛教发展的需要。要能弘法讲道讲经,释疑解惑。团结和凝聚广大信众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贡献;三是要加强对外交流,扩大对外影响,增强了解和沟通,使佛教更好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把佛教的慈悲、超俗、正信展示给世人,发挥佛教的积极因素,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服务,为创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一份贡献。
搜狗(www.sogou.com)搜索:“和谐社会”,共找到
4,716,988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