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家人研究地图,比较哪条路线去学校报到更省钱
周秀文的母亲因患病长期躺在床上,父亲一直艰辛地支撑着女儿的学业。
本报讯 昨天,北京志愿者小分队在昌平寻访贫困高考生的最后一站,遇到了他们印象中第一个“零纪录外债”的贫困家庭。
一进昌平棉山村周秀文家,志愿者不禁唏嘘,这是寻访中最艰苦的房子,于是不免习惯性地问道,“有多少欠款呢?”秀文的父亲周杰摇了摇头,“没有欠过一分钱外债。”
面对惊讶的志愿者,周杰却很平静,“还是省的缘故。”不借钱是周杰倔强的坚持,然而说到女儿将来6510元的大学费用时,他却叹气了,“只能硬着头皮找亲戚求助了”。
周秀文今年已被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录取。
爸爸靠卖水果持家
院子里停着一辆自行车,车后座两边分别有一个兜。“这个?”当志愿者不解地问时,周杰笑了,“这可是我用来维持全家生活的工具。”
周秀文向志愿者讲起了她家的故事。
周秀文刚出世,妈妈就精神分裂,常年卧病在床。
爸爸分身无术,只能辞掉在一家建筑公司的工作,全心照顾妻女。几年后,就花完了所有的积蓄,后来就靠卖水果维持生计。在秀文眼里,爸爸卖后还剩下的几个烂水果,是他们一家最好的礼物。而那辆自行车就是爸爸卖水果的工具。
在得知女儿考上大学的消息后,周杰卖水果时一直心不在焉,干脆买了一张地图后就急着回家了。这是他买的第一份地图,也成了他们一家最大的快乐。周秀文没怎么进过城,一家子研究了几条到大学报到的路线,比较着哪一条更省钱,可怎么都得来回三十元左右。最后周杰叹气,“女儿还是一个月回一趟家吧,别太勤,不是我不想她,而是来回车费实在太贵,而且这是女儿第一次出远门,路上我不放心。”
现在,地图被周秀文珍藏着,这成了爸爸奖给周秀文考上大学的礼物。
村委会讨论增加补助金
了解到周秀文家的情况,志愿者立即找到了棉山村村委会王副主任,这一问才知道,原来周秀文还是村里的第一个重点大学生。
“村里正在研究具体的奖励金额呢,”王副主任表示,村委会一直很重视村里孩子的教育,从小学到大学,村里的每个孩子都可以享受数额不等的助学补助。
村里规定给考取大学的孩子每年补助1000元钱,周秀文上学后就能拿到这笔钱。考虑到周秀文家条件确实比较困难,村委会正在讨论给她增加一部分补助金,但具体金额还在研究中。
听到这些,志愿者们都松了一口气。
寻访故事之甘肃
5名大学生中有1名贫困生
合作、夏河志愿者寻访小分队开始寻访征程
本报甘肃电 昨日上午11时20分,7名志愿者乘坐的列车抵达距京1800余公里的兰州,与前一天到达的两名自驾车志愿者会合。至此,合作、夏河高考特困生寻访小分队集结完毕,于今日凌晨踏上前往甘南高原的寻访征程。
昨日上午11时10分,合作小分队志愿者,来自北京某公司的吕伟,身着醒目的“新长城”T恤,出现在了兰州火车站东出站口,等候着他的志愿者同伴们。
吕伟介绍,他和同伴田玉霞自驾车辆,一路上经历了“牛背路”和道路塌方的危险,于前天子夜时分抵达兰州。为了方便迎接中央民族大学的7名志愿者大部队,他们特意住到了火车站附近。
当黎文刚一行7名来自中央民族大学“自强社”的志愿者走下火车时,脸上没有丝毫倦意,尽管他们是坐了21个小时的火车硬座到兰州的。
“火车上有一个大哥哥,看到我们都穿着一样的衣服,就上来打听我们去做什么,还给我们指点了去甘南怎么坐车呢!”夏河志愿者小分队队长马大丽觉得,坐长途火车也挺有意思,队员之间聊聊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而且可以近距离地接触到社会上不同的人。
黄土高原干燥的风吹到了来自海南的志愿者谢湘艳的脸上,让她感到非常清爽,“我从没想到会踏上西北的高原,现在这个愿望实现了”。
下午3时,在志愿者与兰州当地政府官员进行的座谈会上,甘肃省委宣传部一位官员介绍,目前甘肃省有在校大学生20万人,其中贫困生有4万人,占20%.即5名甘肃的大学生就有一名贫困生。
志愿者们则表示,将认真进行寻访和调查工作,反映出甘肃省贫困大学生最真实的情况。
寻访日记之湖北
每个人的梦想应该是平等的
7月21日 星期四
寻访前,我在QQ上给朋友留言,说暑假去当扶贫志愿者。过了老半天,他的头像才闪了起来,言简意赅的三个字,“疯了你”,后面跟着一大串傻乎乎的叹号。
我相信,人生来总会有不平等,但梦想不是。
竹溪,一个诗意盎然的名字。不知道比中关村、三里屯这些土里土气的名字好听多少倍。但竹溪却是国家级贫困县,尽管属于号称汽车城的十堰市。如果说最大的不平等就是机会的不平等,无疑教育是最强烈的体现。
那些孩子或许会失去一生中走出那片山的机会,因为最不应该成为原因的原因———贫穷,禁锢了他们。
没有了刚开始时候的冲动,我反倒有些害怕即将开始的这段路。我们会遇到什么?
对贫穷的麻木和习以为常,还是对社会帮助的感激涕零。
也许我们还做不了什么,但就像那个沙滩上把鱼儿扔回大海的孩子,至少对这一条鱼是重要的。(节录)
湖北竹溪志愿者小分队
寻访七名特困生后陷入思考
7月22日 星期五
今天我们在竹溪一共寻访了7名特困生的家庭,通过调查有了一些总结和思考。
1、竹溪地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耕作粮田有限,加之缺乏支柱产业,使农民家庭普遍收入偏低。要想让整个地区走出贫穷,只有寻求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形成支柱产业才能全面摆脱贫穷。
2、文盲比例之大,令人惊讶。今天走访的7个家庭中,父母大约都在40至50岁之间,文盲比例达到100%.没有文化是导致这些家庭特困的原因之一。让他们的孩子接受教育,才能使这些家庭尽早摆脱贫穷。这就需要政府及社会的资助。
3、父母身体状况欠佳,也是造成家庭特困的原因之一。父母由于疾病无力从事过重的劳作,或外出打工,使家庭生活困难。而收入低又无钱治病,这样恶性循环下去,家庭就难以改变贫穷的现状。解决农村医疗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任务。
4、学校在教育学生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对家长的教育和辅导,我们在走访的过程中,大多数家长对学生读大学的态度并不积极。一方面,沉重的费用让他们望而却步;而另一方面,对孩子读大学后的前景没有把握,而学生本人,却有着强烈的读大学愿望,读书考上大学成为他们改变命运的开始。
5、高中教育资助的断层,也影响了受高等教育的机会。这次寻访的7名同学,有6名同学高中的学费都是靠减免和个人资助来解决的。(节录)
湖北竹溪志愿者小分队
专题统筹/本报记者 张剑锋
摄影/本报记者 浦峰 张涛 杨杰
采写/本报记者 刘英才 张太凌 朱艳莹 陶春 郭冀远 佟佳熹 相丽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