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农牧业大省青海最近发布的一项农区调查结果令人心寒:14年来,该省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2.1年,但仍停留在小学阶段
西部农牧业大省青海最近发布的一项农区调查结果令人心寒:该省人口中65.7%主要从事农牧业,其中30.5%的劳动力是文盲;14年来,人均受教育年限提高了2.1年,但仍停留在小学阶段;和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高中及以上劳动力比重低了6.2个百分点。
调查结果还显示,2004年青海省农村劳动力中,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仅占3.9%。
有关专家就此得出结论:青海省的农村人口仍然是一个低素质群体,这已经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瓶颈。
在那里,农牧青年已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农牧民了。他们既要进行农牧业生产,又要自我经营管理,既要为生产出的产品找销路,又要务工闯市场。从某种意义上讲,他们既是生产者,又是管理者,既是小商人,又是农民工。
劳动的复杂性把青年推上了农村经济生活的前台。多重角色的转换,城乡文化差异的碰撞,使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价值观念都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尤其是当地的妇女,正在纷纷走出家门,走向市场,成为增收致富的一支重要力量。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牧区青年的社会地位和心态开始呈现出明显的两极分化趋势。
一部分有思想、有头脑、有竞争意识的农牧民,能够及早把握政策导向和市场变化,积极投入到发展经济当中。随着收入不断增加,这部分青年农牧民在社会地位不断提高的同时,对自己更有信心,勇于竞争、敢于闯荡,并不断追求更加富余的生活,呈现思想活跃、积极上进的心理状态。
同时,另一部分文化程度较低、素质较差、思想观念陈旧的青年心态较为消沉,虽然他们也渴望发展和成功,但由于起步晚,缺少资金或暂时没有改变贫困现状的渠道和条件,等、靠、要的思想仍然较为严重。
与我国其他农村地区一样,牧区青年普遍外出务工,但多数没有出省。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共有3.1万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其中,80%的外出务工青年集中在非公有制经济行业,主要从事修路、建筑、采挖、餐饮、服务等工作。他们农闲季节外出务工,农忙季节返回,只有少数人长期在外打工或举家外迁。从务工地域上看,75%的人在省内其他地方务工,主要集中在西宁、格尔木、青藏铁路建设沿线等地,25%的人则在新疆、甘肃、上海、北京、福建、浙江等地务工。
在谈到存在的问题时,调查报告指出,牧区青年与我国其他地区的外出务工农民面临着同样的障碍,如劳动力素质偏低、培训与就业需求脱节、农民外出务工组织化程度低等等。但是,由于受教育水平明显低于全国一般水平,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外出打工的牧区青年面临着更为严峻的考验。
调查背景:今年6月下旬,团青海省门源回族自治县委等有关部门,深入该县的10个乡镇30村,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的方式,对112名农牧民青年进行了入户调查。
在被调查的112名农牧民青年中,男性77名,女性35名,其中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7名,占33%,小学文化程度的有62名,占55%,文盲有13名,占12%。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青海”,共找到
3,553,770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