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9号台风“麦莎”席卷我国部分地区,部分地区出现特大暴雨,个别地区灾情严重。如何在第一时间做好“麦莎”天气预报,已经成为各地政府尤其是气象部门公共信息服务的第一要务。
沿海部分省市在迎战“麦莎”方面取得了成功的胜利,这与当地气象台的准确预报和及时预警分不开。笔者在为南方成功迎战“麦莎”而喝彩的同时,又为自己居住的北京近日气象预报的失实感到遗憾。中央气象台和北京气象台均预报“麦莎”将严重影响北京,8月8日从早到晚都有强降雨,一时间北京全城都进行防汛总动员,全面启动防汛应急指挥预案,怀柔的16座水库全面放水,高危险度地区4万群众转移安置工作也准备就绪。京城各媒体的记者更是整装待发守候“麦莎”,结果却令记者们失望:8月8日整整一天只是到晚上下了一点小雨,“麦莎”基本上没有对北京造成任何灾害性影响。尽管这次误报事件客观上有“防患于未然”之效,让北京搞了次虚惊一场的防汛实战演练,但气象部门对自己的严重误报也该有个说法,该依据《气象法》承担相应的责任吧!且不说严重失误的气象预报给京城百姓造成心理恐慌,北京采取的水库放水等措施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实在难以估量。遗憾的是,在“8·8”误报事件发生后,气象部门没有及时通过媒体向公众解释缘由,更没有公开表示道歉。
笔者还清楚地记得前年7月28日北京气温高达41.6度,而气象台在媒体发布的当日气温预报居然只有34度,名副其实的“高温”天气被预报成“疑似高温”,气温预报误差之大令人愕然,广大市民对此颇有怨言。同样令人遗憾的是,事后气象部门也没有就预报的严重失实向市民解释缘由,更没有就预报工作的失误向广大市民道歉。
尊重、满足和保障公民的知情权,是讲求政府信用的现代政府应当恪守的公共管理理念。
现代社会是典型的信息社会,政府在公共信息上往往掌握权威的资源。政府是公共信息的最大拥有者。气象预报是一种由气象部门提供的公共信息服务,也是满足公众知情权的一种公共服务行为。在透明的前提下,只有信息准确,公众才能消除恐慌心理,社会秩序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失态。
真实准确及时是气象预报的生命,“麦莎”给8月8日的北京开了个天大的玩笑,但对气象部门严重误报事件不能简单地一笑了之,毕竟这已经不单纯是简单的气象问题,而是拷问了政府有关部门在对待公众知情权和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方面的政府信用。
刘武俊,司法部研究室副研究员,《中国司法》杂志副总编。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