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8月16日起,中国陆军新六军官兵157人到达南京。9月9日举行受降仪式。9月11日,全部美式装备、军容盛大整齐的新六军从中华东门开进南京市区。9月17日,新六军在南京接收日军投降工作部署完毕。原在南京城区及外围投降日军,分别在中方所指定地点???汤山、仙鹤门、栖霞镇等地集中,分批自动缴交武器。20日,南京城内已无骑马、带枪、佩刀的日军官兵出现。
1945年10月,南京日军战俘奉命迁出城外,等待遣返回日本。11月,“中国战区日本官兵善后总联络部”奉命迁往南京鼓楼对面原国民政府外交部所在地的4层大楼,冈村宁次率近400名原日军军官在此办公。
日军缴械后,生活上实行自治,日俘配戴着臂章,能够自由地上街购物。日俘每天粮食定量是17两米、8两面、16两菜。日俘患病后,轻者在营房里休息,重者则可住进伤病收容所。那里的伙食比集中营要好,医药治疗也很及时。
一部分日俘奉调修筑南京到汤山的公路。还有一部分日俘被分配去清理南京郊外的水沟,水沟很臭。这些日俘干活很努力,中国守军配给一部卡车,往返运送修路的日俘。在干活期间,日俘一见到国军的汽车开来,老远地就列队行礼。
步兵教育队营房里,墙上贴着一些日文标语,其中有:“建设民主自由的新日本”、“消灭日本军阀思想”等。日俘代表不止一次地向参观者表示:“集中营的待遇很好,全体官兵都很感激。回国后,定将大中华民族宽大为怀的精神带给日本人民。”
南京日侨集中营管理所设在今下关区天妃宫小学内。1945年10月,南京市政府在城墙外临时搭建了南京日侨集中管理所,南京光复后的第一任市长沈怡,还请马超俊书写了“南京市日侨集中管理所”的大门匾额。管理所的中方管理人员有16人,主要负责日侨管理所内的卫生检查、违禁品检查,监督日侨携带钱款额度、行李重量,以及对于日侨的正确教育。南京的日侨倒是比较自由,宽敞的大瓦房里一下子住进了许多家庭,顿时显得有点拥挤,原本寂静的江边城墙下熙熙攘攘起来,砖石路上传来咿咿呀呀的木屐声,虽说生活必需品还是应有尽有,但集中营内人们的脸色还是有些焦虑和不安,毕竟日子已经今非昔比。
1945年底到1946年初,南京的绝大多数日俘日侨都幸运地经过上海陆续遣返回国。
碑亭巷原是日本侨民区
南京军区总院外科离休专家刘敬华告诉记者,他们家住南京大行宫碑亭巷43号,1946年他们全家返回南京,当时他15岁,来到碑亭巷一看,那里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来日本军队攻入南京城后不久,碑亭巷就被作为日本侨民的居住区,因此许多人家的房子被日本人重新“装修”了一番。刘敬华的家,虽然居住在此的日本侨民已撤走,但留下了许多生活的痕迹。如楼上铺的全都是塌塌米、日式的隔间,而被老百姓称作“抽抽门”的日式推拉门直到今天还保留着。刘敬华告诉记者,那时他们碑亭巷的家已经被国民党政府用封条给封了起来,并写上“日产”的字样
日本侨民把孩子送给南京人
虽然很大一部分侨民已返回日本了,但当时南京城还是留下了不少日本人。刘敬华称,在碑亭巷、云南路等处,他看到好多身着和服的日本侨民还滞留着。他们的表情看上去非常紧张和恐慌,走路都是低头哈腰的,匆匆忙忙。当时,在南京的部分日本侨民不愿回国,一些丈夫已死去的日本女侨民为了留下来,就主动嫁给当地的老百姓,还有些侨民觉得回去后养不活孩子,就直接把孩子送给了南京一些市民。刘敬华称,他在碑亭巷几次亲眼看到,日本人将自己的骨肉送给别人,这些孩子在离开父母时,全都哭着喊着,满口的日语他们听不懂。 晨报记者 黄益
日俘交出了诸葛亮檀木雕像
抗战胜利后,1946年初,南京城西蛇山日俘营里下来两名日俘,向当地居民兜售装在麻袋里的一尊诸葛亮木雕像,说是他俩过去在莫愁路旧货市场花不少钱买来的,是件宝物,换东西也行,可以换二条好香烟加四只老母鸡十斤牛肉。又说又比划,贪鄙之态溢于言表,驻马观女道长慧明闻讯赶来,一眼就认出那诸葛亮木雕像是镇观之宝。她揪住一个日俘大声叫嚷起来:“没想到鬼子兵里还出蟊贼!”当下,她收回了宝物,还义正辞严地教训了二个日俘,令他俩不住发抖。围观民众中有位店老板,他发了善心,主动掏出些钱让两个日俘去汉中门烟酒店买些香烟什么的,解解馋瘾。
那二个贼鬼子千恩万谢,连连鞠躬,还学着合掌作揖,出足了洋相。这真可说是南京人民宽大为怀,以德报怨吧!王炳毅
舀一茶缸鸡汤给病鬼子喝
抗战胜利后,南京栖霞山北边的江南水泥厂厂区被暂用作日俘营,拘押着近万等候遣返的日军俘虏。1945年底的一天,朔风怒吼,地冻天寒。战俘营里一个穿旧军大衣的年轻日俘拿着一只军用茶缸冒险,钻过铁刺网,又越过结冰的护厂壕沟,来到一农家,不住敲门。犬吠声中开门的汉子见是个脏兮兮的日军战俘,气咻咻地撵他滚,说不找你们算账就很不错了,还好意思上门讨鸡汤!日俘苦苦哀求,又连连鞠躬他的同伴病了。那汉子他妻子正坐月子,灶上瓦锅里炖了只老母鸡,香气扑鼻。汉子与母亲和妻子商量了会儿,母亲先不肯,历数日军这几年在栖霞地区犯下的种种暴行,实在是伤天害理!那日俘仍固执地停立门外等候。过了一会儿,老婆婆似改了主意,对儿媳说:“大英子,就舀一茶缸鸡汤给那病鬼子喝吧,真造孽啊……”接着,冷着脸的汉子从日俘手中接过茶缸,让母亲舀了一满茶缸鸡汤,递给日俘,叫他快回战俘营。那个日俘再次连连鞠躬,表示了感激。王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