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免费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舍速度追效益,特区人着力制度创新再造发展新模式
本报记者 汪令来 周敏
明天是深圳特区25周岁生日。“特区还特不特?”“特区会不会被抛弃?”这一困扰深圳人、广东人以至全国人民多年的巨大命题,就在此刻,得到年轻深圳的响亮回答:有“特”才有特区;一个“特”字,深圳要写到底!
但是,人们有理由要问:“政策时代”已经远去,普惠声中“特”字光环逐渐淡去,深圳今天还能“特”什么?深圳人说:当年践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深圳曾“杀出一条血路”;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深圳还要率先探索,再当开路先锋,赋予特区新内涵!
从速度深圳到效益深圳
25年,从海滨渔村到经济总量排名全国前五的繁华都市,“深圳传奇”早已世人皆知。然而,当机遇眷顾深圳时,挑战也不期而至。跨入新世纪,一份新考卷摆在深圳人面前。
深圳,面积1953平方公里,可建设用地现仅剩余200多平方公里;深圳,户籍人口165万,政府实际管理人口却高达1060万;深圳,阴霾天气去年超过三分之一……国土局说,若按以往开发模式,20年后,深圳将无地可用;水务局说,若按以前用水模式,抽干整个东江水也不够深圳“喝”……
土地告急、资源短缺、人口超负、环境透支———今年深圳第四次党代会上,中共广东省委常委、深圳市委书记李鸿忠连用四个“难以为继”,直面深圳窘境。
如果继续以过去的速度和模式发展,深圳还可能再领先全国5-10年。但10年以后呢?
事实上,这种发展速度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也是全国之痒;科学发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已成为时代的诉求。
于是不难理解,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向来先行的深圳,此时怎能不滋生对科学发展的最迫切渴望?
“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速度深圳”曾风靡一时,为全国范围内解决温饱问题、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样本;而对今天和明天的发展,深圳人更推崇的却是“效益”———深圳正下定决心:下一个25年,要向全国贡献“效益深圳”、“和谐深圳”的新发展模式,这何尝不是又一次的观念创新?
十字路口前,深圳就这样选择了再次飞跃。
敢于“舍得”因为十足底气
轻“速度”而重“效益”,这显然需要巨大勇气———一个最直接的质疑是,没有“速度”还能叫深圳?离了“速度”还能叫特区?
深圳人回答,那是一种误读,深圳的别名是“改革创新”,没有创新才不叫深圳呢。
25年来,深圳以勇立潮头之势,创造了230多项全国改革之最,推出国有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实行建设工程招标,全面建立包括多种所有制共存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十大体系。
问题又来了:深圳这么多创新,很多是靠当时的特殊政策;如今政策普惠了,深圳靠什么才能继续当好先锋?
“擦亮特区牌子,举好特区旗子,戴好特区帽子”。这样的回答听似“循环论证”;可经市委书记李鸿忠一解释,便豁然开朗———关键是赋予特区新的内涵:“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开放。”
在深圳人看来,天下之先层出不穷,只要抓住与时俱进的“特区新内涵”,“特”字就能写之不尽———这同样是一大创新,硬邦邦的底气十足。
底气来自信心。对深圳而言,创新之魂固然“与生俱来”,而在拥有骄人改革成果的今天,仍能打出“敢以青春换明天”的气势,就远非“创新”一词所能尽释。如果听过正在深圳大街小巷流传的“四个舍得”,就一切了然———
“舍得投入”:舍得投入改革开放25年积累的财政实力,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舍得时间”:改革不会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年半载立竿见影,要沉得住气;“舍得声誉”和“舍得个人名利”更好理解,深圳及它的管理者,敢于舍弃经济规模和总量,不再单纯以GDP论英雄,敢于承受暂时的误解。一个鲜明例证是,为了考核指标更科学,深圳去年推迟了“令人炫目”的率先实现现代化时间表。
如此“舍得”,深圳何以不能续写一个“特”字?
制度创新催促高歌前行
市场经济先行也好,构建和谐社会初探也罢,几乎所有人都认为,作为社会主义改革事业“试验田”的深圳,最大贡献应在体制创新而非“金山银山”。
深圳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建设自主创新型城市”。这里有敢与跨国公司分庭抗礼的华为、中兴,有成功研制世界上第一个基因药物的赛百诺,有向欧美巨头索取专利费的闪存发明者朗科,有影响亿万人联系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的QQ……
但他们绝非孤胆英雄———类似的创新型企业深圳至少有几万家。创新企业扎堆,源于日趋良性循环的自主创新体系。早在1994年,中国尚无“无形资产”一词时,《无形资产评估管理办法》就在深圳诞生;1995年,绝大多数人还端着“铁饭碗”时,针对跳槽人员的《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已在深圳出台……
事实上,深圳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探索中,这种制度化创新随处可见。
深圳义工丛飞的事迹广为传颂,在他背后,是近六万的义工和数以百万计乐善好施的深圳人。为什么这里的义工组织、慈善团体最活跃?让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制度保证”,就是重要原因。
义工不是“免费劳动力”,今年初,《深圳义工服务条例》获得通过;不让“雷锋”吃亏,《深圳公民无偿献血及血液管理条例》及时问世;给英雄撑腰,又有了《深圳奖励和保护见义勇为人员条例》。
一个城市的文明程度,长期以来只是一种感受,是不同于经济发展、市政投资等“硬数字”的“软指标”。深圳却创造性地推出关爱指数、幸福指数、诚信指数、廉洁指数等一系列指标,让“软指标”也能实现“硬约束”。
更有意义的,是实施科学发展观的量化创新。深圳正在酝酿《落实科学发展观调控指标体系》,包括一整套41项指标的考核体系,“宏观效益指标”、“生态环境指标”、“创新动力指标”。这些考核指标进一步细化,将涵盖追回欠薪数额、人均公交车数、志愿捐献眼角膜数量等等。
每一步创新,都在制度化保证中,催促深圳高歌前行。
25年勇立潮头白手起家的深圳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新华社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