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狐-兰州晨报特别策划:邱少云生前老班长广发英雄帖 在全国找寻老战友
联合寻找行动最新进展:邱少云班长“英雄帖”又找到一位志愿军老班长
兰州晨报相关报道:走近邱少云的班长
本报和搜狐网为完成邱少云老班长锁德成的夙愿面向全国发出“英雄帖”,勾起了抗美援朝老兵心中珍藏已久的情感,同时也引起了年轻一代对英雄的怀念和崇敬。远在河南的一位老兵,在电话中含泪讲述了他目睹邱少云烈士血洒疆场、为国捐躯的经过。他表示,届时一定赴兰出席“班会”,共同纪念为国捐躯的战友。
熊熊烈火永难忘却
9月18日,清华大学一位女士打来电话,说她的父亲是一位志愿军老兵,和邱少云同在一个连队,一起参加了攻占391高地的战斗。多年来,老人对烽火岁月的怀念一直感染着儿女们。看到本报和搜狐网积极为邱少云的老班长锁德成找寻战友的消息后,这位女士非常激动,她希望自己的父亲能和老战友见面,共同回忆过去的岁月。
9月20日,记者拨通了这位远在河南的老人的电话。老人说,自女儿向他讲了这件事后,他一直在等记者的电话。老人叫张子云,住在平顶山市红旗西街。老人说,接到女儿的电话后,已失眠好几天了,过去的事情一幕幕在眼前晃动,特别是邱少云牺牲时的情景, 那熊熊烈火永难忘却……
“我目睹邱少云被活活烧死的场面”
张子云,1930年生于四川泸州市的一个贫寒家庭,自幼父母双亡。1949年10月,张子云参军,在二野当兵,1951年入朝参战。老人说,他当时在志愿军第15军29师87团3营9连3排9班当班长,邱少云是9连1排1班的战士。他和邱少云很熟。邱少云个子不高,性格内向,不太爱说话,但在训练和战斗中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纪律性特别强。
张子云说,他目睹了邱少云牺牲的全过程。1952年11月11日,9连在反击391高地作战中担负突击任务,奉命于夜间在距敌30米的山脚下潜伏起来,准备次日傍晚发起突袭。张子云的任务是在潜伏战士后面的一个小丘上监视敌人的动静,以便及时向后方汇报情况,邱少云和锁德成就在他前方20米左右。
11月12日中午12时许,敌人打落了一只山鸡,掉在潜伏地的草丛里。两个敌人前来寻找,后方山丘上负责保护潜伏战士的战友开枪打死了一人,另一人落荒而逃。20多分钟后,敌人向潜伏地发射了燃烧弹。张子云看到一颗燃烧弹在空中爆炸,邱少云立刻被大火包围,他看着这一切,泪水忍不住流了下来,眼睁睁地看着邱少云双手紧紧扒着泥土强忍痛苦直到被活活烧死。他说,当时在邱少云身旁2米多远就有一个小水沟,邱少云只要打一个滚或悄悄爬过去,身上的火就可以扑灭……傍晚,部队发起了冲锋,满山遍野都是“为邱少云同志报仇”的口号,战士们勇猛地冲上高地,仅用20多分钟就结束了战斗。
张子云说,战斗结束后,由于邱少云的班长(锁德成)负伤,是他代表全连到师部汇报了邱少云的事迹,为后来追认邱少云为特等功臣、一级战斗英雄提供了证明材料。
亲历死亡
才感和平弥足珍贵
张子云老人告诉记者, 1956年,他转业到平顶山,到当时的平顶山矿务局三矿工厂当了一名钳工。后来,他又到了平顶山矿务局七矿工厂、砖厂,先后干过班长、工会主席、党支部书记。无论在哪个岗位上,他都任劳任怨,服从组织分配,直至1986年退休。老人说,过去的事情像烙印一样深深地留在了他的心中,当时震耳欲聋的炮声、战友们流淌的鲜血,无时不让他感觉到和平的珍贵,特别是英雄们执著、坚韧的精神,使他没有理由不干好自己的工作。他觉得,尤其是在今天,更需要这种精神,需要让人们牢记历史。他觉得本报缅怀英雄的举动,更重要的意义是在警示和教育后人。
当得知锁德成一直生活在乡下,而且生活极为艰难的情况后,老人保持了长时间的沉默。他说,由于时间太长,他对锁班长已经没有多少记忆,对他艰难的生活处境表示深切的同情。同时老人表示,只要“班会”的时间确定,他一定前来兰州参加纪念会,同时看望老班长,看望在甘肃的战友们。
本报记者 阎世德 朱静渊
搜狗(www.sogou.com)搜索:“邱少云”,共找到7,619
个相关网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