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免费 最经典的幽默小段子 掌握第一手军事情报
搜狐新闻,告诉你正在发生什么。 点击进入>>>
|
今年9月,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神舟六号飞船扣罩。王琦 摄/CFP
据新华社消息载人航天工程飞船系统总设计师张柏楠昨天接受采访时说,以神舟五号为基础,神舟六号主要技术特点保持原状的基础上,根据两人多天飞行任务的需要以及个别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四个方面110项技术改进。
神舟六号飞船仍为推进舱、返回舱、轨道舱的三舱结构,整船外形和结构与原来相同,重量基本保持在8吨左右。飞船入轨后先是在近地点200公里,远地点350公里的椭圆轨道上运行5圈,然后变轨到距地面343公里的圆形轨道,绕地球飞行一圈需要90分钟,飞行轨迹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断向东推移的正弦曲线。轨道特性与神舟五号相同。
由于此次飞行没有交会对接任务,神舟六号取消了用于这项功能的附加段。另外,飞船上新增加了40余台设备和6个软件,使飞船的设备达到600余台,软件82个,元器件10万余件。四类改进食品柜装满食品与水关键词食品与水
首先,准备了足量甚至余量的航天员消耗品,包括食品、水等。食品柜置于轨道舱中,以前处于空置状态。按照每人每天一个半暖壶的用水量,通过水箱和单独的软包装两种方式准备了航天员用水。其次,提高了座舱的环境控制能力。一人一天呼出近一升水,神舟六号提高了对水汽冷凝的能力,扩大了冷凝水箱,把所有裸露管线都贴上了吸水材料,确保飞船湿度控制在80%以下。舱内的氧气、温度和湿度都可自动感应并调节。睡袋消除万丈深渊错觉关键词悬挂睡袋
轨道舱放置了很多航天员生活的必需品,如食品加热装置和餐具等。轨道舱中挂有一个睡袋,供两名航天员轮流休息用。失重状态下人其实可以浮在空中睡觉,但考虑到人在地面养成的习惯,所以通过睡袋人为地制造一种“床”的感觉,否则航天员睡觉时可能会产生坠入万丈深渊的错觉。轨道舱中还有一个专门的清洁用品柜,航天员可以用里面的温巾等物品进行清洁,大小便收集装置这次也是首次使用。发明专用抹布清洁舱门关键词专用抹布
返回舱中航天员的座椅设计了着陆缓冲功能,这是为了在反推火箭发生故障时依然能够保证航天员安全。神舟五号飞船里只有杨利伟乘坐的那个座椅有着陆缓冲功能,并且有个小的缺陷,就是返回前座椅提升后航天员难以看到舷窗外的情况。神舟六号对缓冲器进行了重新设计,并与整船结合进行了反复试验,从高塔、飞机上抛下的3次试验每次均获得了成功。返回舱与轨道舱之间的舱门,如果在返回时关闭不严,将威胁航天员安全,俄罗斯曾经有3名航天员因此而丧生。神舟六号科研人员研制成功了舱门密闭快速自动检测装置,并花费了数月时间研制出一种专用抹布,这种布不产生纤维、静电、异味,专门用来清洁舱门。黑匣子存储量扩大百倍关键词黑匣子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于1992年正式启动,至今已经过去了13年,飞船上最初使用的元器件和原材料有的已经不再生产,个别技术已经稍显落伍。神舟六号做了一些日常的持续性改进。比如神舟一号到五号上的“黑匣子”是1994年研制的,存储容量只有10兆字节。现在的黑匣子不仅存储量比原来扩大了100倍,而且数据的写入和读出速度也提高了10倍以上,体积却不到原来的一半。专家访谈首次实现真正载人航天
与“神五”相比,“神六”发射的意义是否稍有逊色?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运载火箭系列总设计师、月球探测工程副总设计师龙乐豪对这个问题持坚定的否定态度。
记者:发射“神六”的意义是什么?
龙乐豪:我们说“神五”是“一人一天”,而“神六”是多人多天。1个人和2个人是本质的区别,1天和5天也是本质的区别。杨利伟在“神五”上一直没有离开座位,是相对静态的,而“神六”则是动态的。宇航员将离开座位从宇航员舱进入轨道舱,然后再返回到宇航员舱当中去,而且宇航员在太空中的5天内,不可能不吃不喝,所有的吃喝拉撒都必须要解决。那么相对于“神五”,我们在生命保障系统这方面一定有非常大的突破。依此看来,神舟六号飞船载人航天飞行任务是我国第一次实现真正有人参与的载人航天活动。
记者:载人航天今后还有哪些计划?
龙乐豪:“神六”如果发射成功也预示着我国航天事业的美好前景。对于火箭发射,一次成功不等于次次成功,而多一次成功就可以更进一步证明火箭的可靠性。这个基础打牢靠了,今后我们就可以进行宇航员的“动态第二步”,让宇航员能够在轨道上实现出舱活动,两船交会对接。我们基本的设想是“神七”实现宇航员出舱,“神八”实现交会时候对接组装,因此今天“神六”的成功是在为我们将来更高的飞行奠定基础。
记者:神舟飞船与国外飞行器相比有哪些优势?
龙乐豪:在我看来,神舟系列载人飞船虽然是我国载人飞行器起步阶段的产物,但是起点比较高,超过了俄罗斯、美国早期的飞船。而就从总体构思、构局上来看,也超出俄罗斯的联盟号。举个例子,比如我们的飞船除了有推进舱、宇航员舱、服务舱外,还专门设计了一个留轨舱。飞船回到地上来了,但留轨舱就留在了飞船运行轨道上。这个留轨舱除了可以进行科学实验外,还能在未来我们进行交会的时候,作为交接的目标器。本报记者郭鲲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