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广东新会的“小鸟天堂”堪称自然界的一大奇观,在380年前已经形成,但一直沉寂于乡间,当地人称之为“罗星凸”,后民间流行称“雀墩”。若非巴金一篇不到900字的散文《鸟的天堂》,如今小鸟天堂恐怕仍养在深闺人未识。
巴老本在远隔千里的上海,何以与当时还是名不见经传的“雀墩”结缘呢?日前,记者前往新会小鸟天堂景区,该景区拓展部经理钟键文回答了这个问题。热爱文学的钟键文,早年曾认真阅读了巴金全集,还常常泡在新会文史馆研究巴金在新会留下的脚印。他告诉记者,巴金与小鸟天堂的一段缘分,不得不提鲜为人知的“西江乡村师范学校”,以及新会人陈洪有先生。
1932年,天马乡陈洪有及乡人陈毓就(《鸟的天堂》中提到的“陈”,天马务本小学校长)等上海劳动大学学生,在当时新会篁竹乡(今江门市郊篁庄管理区)创办了西江乡村师范学校。巴金后来描述过这所学校:“像一个和睦的家庭,大家在一起学习,一起劳动,一起作息,用自己的手创造出四周美丽的环境,用年轻的歌声增添了快乐的气氛”(摘自陈思和《人格的发展———巴金传》)。
1933年4月,西江乡村师范学校校长陈洪有北上进行教育考察,5月底经过上海时约同巴金一起回新会。那时,巴金还不满30岁,已是著名作家。
当时正值南国水乡的初夏,一个傍晚,陈毓就邀请巴金划船绕游“雀墩”。像巴金文中所说的那样,当晚并见不到鸟,让他有点失望。第二天早晨去“有山有塔”的地方(指茶坑乡,山是“凤山”,塔是“熊子塔”),找梁朝令一起探访梁启超旧居,此时再经过“雀墩”,令他惊喜地见到漫天飞舞的小鸟,心情雀跃,停船观赏鸟飞鸟落,出入于大榕树之中,让他久久不愿离去。
6月巴金回到广州后,怀着美好的心情写成了《鸟的天堂》这篇优美的散文,记述了这段愉快的旅程。这篇散文最初发表在《文学》季刊(1933年8月1日第一卷第2号)。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动荡的年代,名家笔下描述的这一方乐土,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兴趣和向往。而令小鸟天堂插上翅膀,飞遍国内外、声名远扬的,则有赖于人民教育出版社把巴金这篇散文编入小学五年级(后改为小学六年级)的教科书中。(王湘)
转自搜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