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检点“杀富济贫”文化暗示
撰稿/杨 江(记者)
温州大学经济学教授马津龙先生自20世纪80年代初就坚定支持发展民营经济,被温州富豪们称为“民营经济教父”、“温州模式守夜人”。这位曾看着许多富豪起家的学者认为,贫富差距是导致温州老板频频遭受不法分子袭击的重要原因。
他说,温州老板遇害,并非全由温州的贫富差距造成,根本原因是更大范围的贫富差距。就温州而言,虽也有偏远山区比较贫困,但整体贫富差距悬殊不大,但一旦放到更大的范围里,温州人就显得很富足了。身价几百万元在温州非常普遍,中产阶层也就是年收入三五十万元的也占非常大的比例,这是社会的稳定力量。
马津龙认为,温州存在一个危机:外来人口在公安机关登记的是277万人,而温州常驻户籍人口为750万人,外来人口比例相当大。外来人员多来自全国较为贫困的地区,当他们发现富豪们晚上开房间的钱就可相当于自己大半年收入时,个别人可能就会心理失衡。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贫与富历来就是对立的,贫困者如何解决贫穷?历史文化暗示人们:劫富济贫!甚至是杀富济贫。”马津龙说。问题在于,这些做法在道义上长期以来是被正面肯定的。即便现在,媒体报道相关案件时态度也是暧昧的。“我们光是关注富人的安全问题,而很少鲜明地对通过非法手段剥夺富人财产、甚至生命的行为进行否定。”比如马加爵一案,以及一些民工因遭受不公杀害老板的案子,某些媒体态度暧昧地分析背后“为富不仁”的诱因,马津龙认为,媒体暗藏的同情可能推动一些事情的发生。
可悲的是,仇富心态的蔓延,使得并非为富不仁的老板,也可能无法幸免。“这种情况下,我们再讨论老板是否为富不仁也就没有意义了,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劳资矛盾。针对老板的侵犯,取决于犯罪分子单方面,他看到的只是钱。一旦犯罪分子想要劫富,那么任何富人都有可能遭殃。”马津龙担忧。
“由于贫富差距的存在,个人面临的社会机遇是不平等的,对此心理失衡,加之长期以来历史文化对劫富的解读,导致两个大学毕业生对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发生误读,成为可怕的杀手。”
在一个法制的社会,是非表态一定要鲜明。我们应该从法律的角度去评判,而不是用贫富差距的背景来解答。“要构建和谐社会与缩小贫富差距有关,但对于杀人抢劫案件,媒体不要动辄就与贫富差距扯在一起,这似乎有为这些案件找借口之嫌。贫困阶层的确有人有不满情绪,但杀人抢劫者不见得都是因穷而孳生歹念。”马津龙说。
“此外,我们还要加强社会各阶层的国家认同感。美国新奥尔良发生海啸后,一些黑人杀人、放火、抢劫,因为他们没有认同感,长期处于弱势,认为这并非自己的家乡;而日本的关东大地震中没有发生一起抢劫,因为日本人认为那就是他们的家乡,有国家认同感。”
“何为弱势群体?我们一般认为打工者是弱势群体,但一旦其中个别人不受法律约束,变为亡命之徒时,他反倒成了强势群体。”马津龙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