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本报记者 王小虎)11日夜里,福州市一所高校校园里突然多了10多份“通缉令”。被“通缉”的是一名拾到钱包,并用包内餐卡就餐的人。“通缉令”用大号打印纸打印,所贴之处,是校园内学生最多的地方:食堂和告示栏。
昨日中午,钱包并未归还。于是,在每个“通缉令”之侧,又增加了一张“增订版”,增加了言语的严厉度。昨日下午,钱包回来了,旁边又增加了“表扬版”。
这个系列的“通缉令”引起了该校许多学生的关注,对它的态度,很快分成赞同和反对两个阵营。
“通缉令”:有自信摧毁你的自尊
贴出这份“通缉”的是该校计算机专业的一名大四阙姓男生。11月11日上午,阙同学遗失钱包,内有身份证、存有一笔不小金额的银行卡,以及学生证、就餐卡。起初他与其他人的做法相同,贴了不少标有“不胜感激”的寻物启事。
然而,寻物启事没有任何效果。阙同学挂失银行卡后开始寻找拾到钱包的人。他找到了餐厅刷卡的数据,发现有人用他的就餐卡在一个中午进行了6次消费。最后一次,在一个餐厅里提了一箱酸奶。
阙同学找到售货阿姨,那阿姨正好记得来买酸奶的男生的模样。于是,阙同学做出了一个模拟的侦破过程———知道该男生何时买的酸奶,大概知道他何时将牛奶扛回宿舍,宿舍楼前有监控录像,通过录像,阿姨可以辨认。
阙同学说,一般的寻物启事召不回自己的东西,加之自己对这类拾到卡就迫不及待去消费的人极其厌恶,因此,需要对他进行“道德上的通缉”。
“通缉令”及其“增订版”措词很严厉。引用了法律条文和学校的处罚条例,表示对方已违法,如果同宿舍同学不举报,将是包庇。阙同学说:如果对方不站出来“私下”解决此事,他将有足够的精力和财力与之“游戏到底”,直至对方付出巨大的代价。
“通缉令”的最后一句话尤为严厉:“如果我所做的不能唤醒你,我有绝对的自信摧毁你的自尊。”
“通缉令”达到了效果:昨日下午3时左右,阙同学接到一个电话,被告知钱包的下落。于是昨日晚上,阙同学再度张贴“表扬版”,表示对对方“悔过”的原谅。
争议:较真到底还是语言暴力
阙同学除了运用学校里最有传播力的媒体———公告牌和校内网络来传播自己的“通缉令”,还放出话,他有可能争取学校的广播台也参与“通缉令”的发布。他说,他的行动得到许多同学的支持,“通缉令”发布过程中许多点子都是同学帮助想的。
在该高校的BBS上,一些同学发帖子表示声援,支持阙同学“较真到底”的精神。记者在该校采访,许多学生表示,学校里丢失东西的事情实在太多,从笔记本电脑、手机、MP3到钱包或就餐卡。阙同学的“通缉令”展示出一个有效的侦查手段,是一个与小偷小摸斗争的模板。
但另一群同学则表示反对,来自年龄稍大,特别是研究生队伍的反对意见特别突出。有同学看完后转身嗤笑:“搞什么道德法庭?!”给记者报料的李同学表示,他是觉得不妥才打电话的,他说:“这种做法以对别人的名誉威胁为前提,‘以恶制恶’并不利于扶长正气。”
还有同学表示:阙同学所列举的“罪犯特征”实际上打翻了一群人,大家现在都是成箱买酸奶,阙所举出的酸奶品牌又是在该校中最热销的,这样,让许多人都不自在,觉得自己被怀疑了。
该校一研究生表示“非常反对这种做法”,她说:“学生没有权利审判谁,加上里面的措词,让人想到大字报式的‘文字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