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利集团董事长:国际化,一个慎用的名词
国际化,这个时髦的名词被越来越多的企业家所引用,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四年后的今天,更是成为人们嘴边的词汇。对国际化的理解,不同的人有着差异很大的理解。有人认为,只要产品走出国门就是国际化;也有人认为,只要合资,有国外的资本或管理人员就是国际化。在北京奥组委与伊利集团签署奥运会赞助商的签约仪式上,伊利集团董事长兼总裁潘刚对此却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们认为,国际化具体应该表现在: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技术和工艺、具有世界知名的品牌价值和影响力、综合实力在本行业内领先、管理规范、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对国际化,潘刚这样阐释。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有着很大的差距,而差距更大的是我们的思想、观念和理念,这是我们在许多方面不能正视自己,看不清自己的最主要根源。
国内的许多企业都试图走国际化的道路,也有一些企业取得了成功,真正实现了国际化。但大多数的企业,并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化。特别是乳品行业,无论企业的整体实力、研发水平、奶源基地建设,还是市场环境,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平相距甚远,国际化根本就是一句空谈。潘刚说,“作为乳业的龙头企业,我们虽然在2001年就开始把产品卖到执行欧洲检验标准的香港地区,随后扩大到东南亚等周边国家和地区,但也只是一种国际化的尝试,离真正实现国际化的要求还有很大一截距离。”对于乳制品这个产业来说,产品出口仅仅是国际化的一种很肤浅的外在表现,引进外资也不能说明就是实现了国际化,国际化更多地表现在内在的管理水平和外在的影响力,具有丰富的内涵。
伊利集团多年来一直在探索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在国内首家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的生产技术、设备和工艺,装备世界上最先进的质量检测设备,引用国际上最先进的质量管理标准,与国际上著名的咨询公司合作,学习和借鉴国际知名品牌的管理经验和经营理念,结合我国农牧业发展的实际状况,用国际上先进的经验改造和建设奶源基地,使得伊利集团在处于初级阶段的乳品市场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不到十年的时间就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地区小厂成为行业的龙头企业,并且在如今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继续保持快速、健康的发展势头。
潘刚说,“我们也希望自己能够早日实现国际化,为此,我们一直苦练内功,不断寻找自身的差距,提高管理水平,强化研发能力,提升品牌价值和影响力,在与国际品牌的竞争中充分发挥我们的优势,在发展中壮大自己,直至成为世界级的品牌。奥运会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加速进军国际化的机会。”对外资品牌在中国的不良表现,潘刚分析道:“虽然国外乳业巨头在国内的直接投资目前表现欠佳,那是中西文化差异带来的暂时的水土不服,这些巨头并没有完全离开中国,有些已经以另一种形式继续蚕食中国乳业这块大蛋糕。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否则,当狼真正来了的时候,我们就没有实力去应对了。”
潘刚的谨慎,透出了他的稳健,也透出了他的成熟和自信,高瞻远瞩,未雨绸缪,更显示了他的精明。他的谨慎,也向我们提示,国际化的道路要靠坚实的脚步一步一步地走,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能因一时的成就而昏了头,更不能单纯地为国际化而国际化。国际化不是一句空谈。
业内普遍认为,伊利成为有史以来第一家来自于中国食品业的奥运赞助商,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了强劲的冲击,把乳业的国际化带上了一个新的高度,也指出了一条国际化的正确方向,将会在行业内外产生非常深远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