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迪:有一位网友问再老师,刚才你说了鲜活是《焦点访谈》的趋势,那我想问一下那和北京台的第7日有什么区别?还应该叫《焦点访谈》这个名字吗?
再军:鲜活不仅仅是我们的趋势,轻松应该是娱乐节目,更接近轻松的本质,话题可能是沉重的,鲜活是说明生动性,首先是带有这个含义的,而不是那种比较活跃、轻松,不完全是这个意思,当然有一些话题应该是那样,适合于这种表现就一定要做。还有就是电视是给人看的,给人看的东西,尽量让人们在看的过程中间能够体会到事实本身,实际上大家认为好不好看决定。 比如说车祸,比车祸要好看,或者是猎奇,拍摄方法有很大的不同,但是既要满足老百姓的好奇心,又要报道事实。
黄迪:同样的话题要做得好看,就是我们所说的鲜活。
再军:一旦一个电视栏目失去品质,就应该关闭,我们就应该下岗了。所以为了我们下岗,就要捍卫我们的品质。
黄迪:又要好看又要追求品质?
再军:这是必须的。
黄迪:有一位网友说他是一名高中生,希望做一名主持人,应该具备的条件是什么?
再军:首先应该像黄迪一样能够驾驭整个话题。如果可能的情况下把简历寄给敬一丹,她有时间的情况下看一下。再就是要有责任感,比如说阿丘、早些年的崔永元,我刚开始看第一期、第二期节目很反感,现在觉得没有他那个话题就没有意思了,也是多样性的变化,我虽然不想用与时俱进,但是我们自己观念的多样性,主持人风格的多样性和主持意识多样性造就了现在多样的结果,但是现在还不够。比如说新闻频道,新闻频道已经创办了几年,到现在为止推出来相对有影响的主持人没有几个。这里面我觉得也是需要锻造的,像阿丘也顶着很大的压力,普通话不过关。我们不能抨击国家对主持人要求的标准,但是怎么变通处理,确实也是一个问题。
黄迪:《焦点访谈》主持的风格会不会变化?
再军:《焦点访谈》主持的风格和栏目风格应该是完全吻合的,主持人的作用是符号特征的代言人,应该有很强的个人魅力。最近的要求就是他说话不让人烦这是很重要的,真正说话不让人烦这是挺难的,所以这位高中生,我想你当《焦点访谈》的主持人,首先要看一看在同学之间说话,在各种场合说话,你是不是很能亲和周围的人,这和重要,《焦点访谈》的主持人都不是板着脸孔说话,但是很多话题都是严肃的,就是刚才探讨的问题是比较鲜活还是俗气,这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要学好外语,以后我们国际题材的东西会越来越多。现在已经累得够呛,最近操办一个节目就有一点力不从心,新闻采访、高端访问等等这方面,我们驾驭外语能力比较强的我们比较少,这位同学有兴趣可以往这方面努力。再就是像王惠莉这样的记者采访,哪有大事就有我。
黄迪:你刚才说到国际题材,国际题材你做焦点访谈和《国际观察》这些有什么区别?
再军:首先区别是谈话节目,《国际观察》是谈话节目,就和现在的咱们差不多。《焦点访谈》是表达事实和时效性,《焦点访谈》更在于焦点性,就是在有限的时间,把所有重量级信息高密度有效合理编排出来传达给观众。《国际观察》是评说,我们虽然也有评说,也有评论,但是不过多占据时间,放在适度的位置加以点评,我们更重视事实和时效性。
黄迪:就是靠这些实时性来和同类的节目进行竞争的一个手段。
再军:我们是合作和竞争,如果两个互相替代那就是《焦点访谈》和《国际观察》就没有必要同时存在。我们也在做这方面的尝试,很多观众,也包括网友在前些时候交流也有这样的感觉,觉得我们题材报道面不够宽泛,还挺窄的。比如说国际性要增强,都市性的,有一些比较具有文化特征的节目,比如手机短信这些方面的节目,我们在选题把握上,通常是要考虑的,多方面的需求,这个也在努力。
黄迪:做国际节目是不是可能失去和中国老百姓的贴近?
再军: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的担心,国际节目怎么让它能够很好的和中国老百姓贴近在一起,要抓有重大影响的事,特别是局域、区域性很强的事件选择,对于别的栏目节目侧重不同。比如说联合国改革,类似这样的选题,应该说我们都没有失去报道的时机,还是在加强,因为我们中央电视台有比较丰富的资源,我们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有记者站,这些派驻记者对这方面的报道也都很强。
黄迪:发现话题会不会做了十几年的话题,或者是报道事件,比如说乱摊派就出现过很多次,原来一定做过这样的话题,你是怎么处理类似的事件?
王惠莉:我觉得选题重复,作为一个12年的节目来讲是不可避免的,但是这样就看它的重要程度,对于百姓的关乎程度,在这一个时期的影响力。像摊派报过不只一次了。
再军:近期有好几个,比如说报纸摊派,这是多年的顽疾。
王惠莉:这又涉及到选题的重要性,对这样的选题有几个特殊性,有关键点,是具有可视性,调查空间是有的,同时还是很适宜的,这都是对于我们选题最主要的地方。
再军:在做这一期节目的时候,我们要把上期、上上期、上上上期统一研究和判别,尽可能区别。比如说比较好的例子是2005年抗战胜利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纪念话题,这个话题谈了很多年,而且主题也都不一样,去年我们怎么表现更鲜活,更充分,更接近,更有历史感,更有厚重感,花了很多心思,《焦点访谈》专门有一个部门来做这个事情,就是节目策划,整个这方面我们是在不断加强,当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王惠莉:我们有一个专门的策划组来策划。
再军:比如说今年春节的节目可能就挺好看的,至少会比较打动人,突破了“情”这一个字。《焦点访谈》以前说情说得少,说理说得多。我们现在是这样的,该说情的的时候不避讳我们的情感,该讲理要把理说清楚。2006年春节《焦点访谈》的节目是目前正在运行中,出去一切正常的话会突出这个情字,会打动人,也欢迎网友到时候多看我们的节目。
黄迪:我们再提一个问题,就是《焦点访谈》以后的路会怎么走下去?
再军:我觉得首先坚持栏目品质不会变,栏目品质我觉得对于焦点的关注和准确的把握,这个焦点包括老百姓、观众、网友认为正面、反面的都涵盖在里面,这也是总理在“责任”这封信里面给我们提出要求之一,这是最重要的。第二我们尽可能在形式上,这还是刚才所说的鲜活的话题,我们说的话,我们镜头代表的语言,像王惠莉这样记者在现场的表现,包括我们记者在采访现场的穿着这些细节,我们都要更加让观众觉得合理、舒服,传达很准确的信息,这是节目在运行操作上的考虑,就是越来越让它在可能的情况下更加好看,准确,生动,我觉得这是《焦点访谈》一段时间诉求的一个重点,我不知道王惠莉是怎么考虑的?
王惠莉:我觉得《焦点访谈》还是要做好这个节目,现在每一个规划对我们来说都是挺不容易的,抓住一个就要做透,珍惜选题。再就是正面报道必须做得好看,可视性强,这可能作为我们一线记者,本身对于节目的要求。
黄迪:现在网友说希望你们继续替老百姓说话,他觉得你们离老百姓越来越远了,请不要让人们失望。
再军:谢谢WW这个网友,我们会沿着这条路往下走,就像我们当时出发也是为了走这一条路一样。
黄迪:我们今天访谈到此结束,感谢各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