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奖评新闻
无论是否有用,一个学者如果不能通过外语统一考试,那么他在晋升职称时就会遇到很大麻烦,因为“考外语”目前还是评定学者职称的两个硬件之一。这种各行各业“一刀切”的职称评定体系在政协第九届山东省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受到批评,有委员指责其“恶化了中国人才的成长环境”,其负面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见1月18日新华网)
有什么办法?在这个唯“本本”至上的大环境中,不要职称能行吗?这个“本本”对于个人来讲毕竟意味着地位、权力、金钱啊!
不过,说白了,这所谓的职称不就是“外语”和“论文”这两个品种“杂交”的产物吗?有人外语考试通过了,却是找人替考,或完全抄袭,还有的也不过是靠死记硬背勉强通过考试,一辈子能说的可能也就是几个短句而已,更别指望其查阅外文资料从事研究工作。那发表的论文呢?也无非是网上、报刊上抄袭凑的玩艺,至于要表达什么观点,连作者自己都说不清楚。如此“论文”,怎么发表?不外乎托关系、找门子、交票子,然后,也就堂而皇之印刷出来了。然而,就这些垃圾,居然成就了“职称”这个怪胎。
令人不解的是,就是这“怪胎”,却可以横行霸道,有的人靠着它,堂而皇之地走上领导岗位、当上学术权威、坐上汽车、住上洋房,而另一些终年累月埋头于自己擅长的领域钻研、或者有一定实际工作能力,却与所谓职称无缘。在这种情况下,更多的人开始为“外语”和“论文”而奋斗,不择手段者有之,应付差事者有之。结果呢?本本多了,职称高了,可磨练实际工作能力的精力减少了,到头来“高分低能”现象继续蔓延。这样的环境又怎么能有利于人才的成长呢?又怎么能不“恶化中国人才的成长环境”?
毕竟是“实践出真知”,真正的学术水平不是考试考出来的,也不是几篇“垃圾论文”所能反映的,还是要到实践中去磨练、提升,而且还要经得起实践的检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