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我省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会评审,省科技厅核准,由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主持的“与寻找超大型矿床有关的基础研究”获我省2005年度科学技术一等奖。该课题项目已被生产部门实践,前景可观。
以中国科学院院士孙枢、常印佛、李廷栋为首的专家组认为,这项研究成果是超大型矿床研究中的重大突破,在揭示我国超大型矿床的时空分布特点、超大型金属矿床在矿床类型上的选择性、超大型矿床的形成机制和关键控制因素以及新的成矿域的确定等方面具有重大创新。
按我国经济现在的发展速度预测,未来10年中约2/3的主要矿种不能满足需要,15种支柱性大宗矿产将有一半缺口。到2020年,我国一些传统优势矿产,如钨、锑、锡将失去优势,只有少数几种矿产能保证需求。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时任中国科学院地学部主任的中国科学院院士涂光炽多次提出,解决中国矿产资源短缺的主要途径是寻找出更多的超大型矿床。在他的领衔主持下,中科院地化所、广州地化所等国内17个相关单位的60余位科技人员在国内主要矿产资源省区开展了系统研究工作。
据介绍,10余年来,该项目深入剖析了我国内蒙古白云鄂博、湖南柿竹园、广西大厂、云南金顶4个不同矿种的超大型矿床的成矿机制;揭示了元素超常富集形成超大型矿床的若干关键控制因素;系统地总结了超大型矿床的全球背景,发现我国绝大多数矿种的勘探深度远比其他矿业大国的要浅;为立足国内寻找超大型矿床提出了6个新的成矿域。
这一研究成就系统地揭示了我国超大型矿床的时空分布特点,提出在克拉通边缘、铅同位素急变带、地壳厚度急变带、碳酸盐岩向碎屑岩过渡带等部位是形成超大型矿床的最重要场所。系统进行了超大型矿床形成时代的研究,发现元古宙和中生代是中国超大型矿床形成的最重要时期。
科研人员与产业部门密切合作,将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仅在山东胶东夏甸金矿深部及外围预测,就获金工业储量超过10吨,在湖南、广西、云南等地,产业部门也获得明显成效。在铂族元素矿床方面,该项研究提出的以层状超镁铁岩和黑色岩系作为找矿对象的认识,已受到产业部门的重视。
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总工程师王尚彦博士坦言,贵州是矿产资源大省,金矿、汞矿、铝土矿、磷矿、煤矿等在全国乃至世界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该项目研究能找出超大型矿床成床规律,知道下一步方向。为贵州寻找深部大型矿床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持。目前我省矿产资源探查基本仍在地下300米以上深度。根据涂光炽院士的超大型矿床的找矿思路,更多的矿产资源应该从300米、500米、乃至上千米以下寻找,“攻深找盲”潜力巨大,在深部有可能再发现大型和超大型矿床。
超大型矿床一般指单个矿床的储量超过国家现行规定大型矿床储量5倍以上的矿床。在人类利用的矿产资源中,90%以上都是由大型和超大型矿床提供的。寻找超大型矿床必须有合适的成矿理论作指导。超大型矿床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有其特殊性。因此,开展与寻找超大型矿床有关的基础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由于超大型矿床巨大的经济效益,上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对超大型矿床的研究引起了国内外普遍关注。
作者:张益 来源:金黔在线—贵州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