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新闻:中俄能源外交谋双赢 通盘考虑制定长期战略规划
中俄能源合作存供求互补性基础 油气管道是核心
中俄安全合作是基石 能源合作风物长宜放眼量
中俄能源合作推动东亚一体化
世界石油价格方向决定俄罗斯输油管道走向
□ 林跃勤
高速前进的中国经济列车对于燃料的需求与日俱增,而石油储量世界第二的俄罗斯无疑将成为经济增量全球第二的中国的最佳加油站之一。
近年来,中俄之间的石油贸易在“量”的指标上确实是与时俱进、发展迅速,不过在更深刻的“质”层面的合作却有些碰碰磕磕、步履蹒跚,特别是远东石油管道的磋商更是曲折回环、跌宕起伏,已经成为了本次普京总统访华“菜单”和中俄经济合作中的最大悬念。
而破解这一悬念关键,首先在于了解“悬”机所在。
根本内因:国家利益至上
普京多次强调,任何在俄远东地区兴建输油管道的决定,都必须基于俄国自己的国家利益。
从理论上说,任何两个国家的利益都不可能100%的重合。普京认为,在资源日益枯竭的当今,能源已成了21世纪推动俄国经济和政治势力上升的巨大引擎和增强国际发言权的重要筹码。
尤科斯案件、对苏联前加盟共和国按不同价格供应天然气及对乌克兰断气等等,均表明克里姆林宫利用能源工具维护国家利益和以此提升俄国际地位的决心。
此外,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俄罗斯国内有些势力对中国的妒忌和恐惧也在升温,一些人对放开与中国的能源合作大门并不太感兴趣。如2003年12月,俄国家杜马通过决议禁止中石油参与斯拉夫石油公司的收购,2004年10月再次阻扰中国公司购并尤甘斯克公司股份,如此同时,却让美国康非公司收购,甚至印度公司也顺利参与了对俄罗斯石油企业的购买。
而安大线被废的一个原因,就是某些人害怕中国操纵俄国油管的龙头,不利俄罗斯石油出口多元化。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一方面某些俄罗斯人对中国的发展杞人忧天,另一方面却又对中国企业表现出某种歧视性偏见,对于中国公司的资金实力、经营能力和信誉抱有怀疑,更乐意与西方跨国公司合作。 一些俄罗斯人认为,中国一直要求俄罗斯大量提供石油,但从西西伯利亚供应有许多限制条件,而从东西伯利亚供应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相当时间进行地质勘探工作,以目前的条件无法尽快完成这样的任务,需要建立由俄罗斯和包括中国在内的外国企业组成的财团来推进东西伯利亚油气资源的开发和管道建设。
主要外因:第三者插足
自1994年俄罗斯方面建议修建安大油管(安加尔斯克-大庆)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一直没有修成正果。
2003年,中俄安大线谈判进入关键时刻,日本挟经济实力横插一杠,先是许诺向俄投资70亿美元外加沿途落后地区经济开发援助,要求俄国放弃安大线改修安纳线。2004年俄罗斯方面改变初衷,正式决定管线改向,修建泰纳线(泰舍特-纳霍德卡)并在中间修支线到中国境内。
俄政府最后敲定修建泰纳线方案后,俄罗斯总统及其他官员多次重申先修中国支线。日方又承诺提供115亿美元软贷款用于修建这条管道,但前提条件是不能修通往中国的支线。
2005年4月,俄能源部发布的《关于东西伯利亚至太平洋的管道体系建设步骤的命令》政府令,提出泰纳线分两期工程,第一期从伊尔库茨克州的泰舍特至阿穆尔州的斯科沃罗金诺(距离中俄边境69公里),预计2008年底竣工,第二期再修到纳霍德卡,但文件未明确提到修建中国支线。
这意味着,中国的支线命运还是悬着。如果届时因为油量不足等原因直通纳霍德卡,中国支线就有可能会落空。
在这次普京开始其第四次中国之旅前夕,日本驻俄经济代表还在表示,日本希望在2006年底前与俄方签署东西伯利亚-太平洋管道系统的框架协议,以便能从俄每年进口5000万吨石油。
这似乎预示着,希望在中俄石油管线贯通之日开启香槟酒的两国能源界人士,在抱有信心的同时也需要拥有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