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〇〇六 直击文化热点
2006年的中国,是文化中国,文化成为社会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热点、焦点、看点。
2006年的中国文化,至少有三大现象可圈可点:一是文化建设理论创新之年,有和谐文化建设理论的高扬为证;二是文化大事件频仍发生之年,有首个文化遗产日的到来、文化体制改革深入推进为证;三是文化现象典型化呈现之年,有民营文化企业站稳脚跟、选秀恶搞日炽、学术大众化普及化、收藏拍卖跟风、农村文化建设受到重视等等为证。
刊发本报记者的一组文章,对2006年中国文化发展关键词作出梳理,也期望与读者交流辨析。
——编后
和谐文化
本报记者 李舫
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前进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宏大基础、以人类有益文明为广阔背景,建设和谐文化,无疑已成为2006年度中国最受关注的新闻关键词。
从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广泛反思,到对价值取向、道德规范、文化判断的深刻自省;从作代会和文代会上温家宝总理与文艺家宽柔谦逊的谈心,到研讨会上专家学者面红耳赤的争论;从思想观念、理想信仰、社会风尚、行为规范、价值取向到广大农民健康富足的业余文化生活;从中国软实力的国际地位到中国公民的日常作为……和谐文化,不仅与宏大社会,也与细微的个人心灵,紧密联系在一起。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站在新的时代高度,总结历史经验,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了全面的论述和部署。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28字,描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壮丽景观,也描述了万物顺和的文化状态。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八次全国文代会和第七次全国作代会上,对建设和谐文化的重要性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是现阶段我国文化工作的主题。”和谐文化是基于国际局势、民族历史、国内现实三个方面的需要提出的重大命题。国际文化竞争日趋激烈,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的竞争同政治、经济、军事的竞争同样重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打造中国软实力,是我们面临的世界性挑战。如何把中华民族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转化为现实的文化生产力、创造民族文化的新辉煌?我们的文化建设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运用高新技术成果为文化建设提供现代传播方式、承载手段、新型动力?这是历史和现实提出的迫切要求。
文化遗产
本报记者 刘琼
“从2006年开始,每年6月的第二个星期六是文化遗产日”。这是国务院今年年初《关于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的决定,这也是本年度关于文化遗产的最大的新闻,这更是文化遗产保护的“刚性背景”,它充分体现了政府的方略远见,意味着文化遗产保护全面进入“操作实践”的阶段。然而,应当看到,阻挡文化遗产消失的脚步并不容易。一方面《长城保护条例》隆重出台,一方面万里长城在建设发展的名义下有所“缩水”;一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写入法规,一方面传统技艺的传承出现严重断层;一方面申遗的愿望高涨迫切,一方面已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的保护却面临严峻考验;一方面文化遗产保护法规日益健全,一方面违法乱纪的作为变本加厉。
经过多年的奔走呼吁,文化遗产保护重要性的道理已经耳熟能详,如何将见识、认识和知识付诸行动,如何学会用历史来臧否价值,学会在手中的刀斧笔下落前慎作思考,而不仅着眼于申遗能够带来的经济效益,不仅仅着眼于城市建设的拆旧建新,还不仅仅着眼于“洋腔洋调”的引进,更不仅仅着眼于损子孙之遗产成就一己之私利。
国务委员陈至立在今年首个文化遗产日到来之前的一次联席会议上,曾特别明确地指出,对文化遗产保护来说,“官越大,破坏性越强”。相反也是这样,官越大,保护的范围和力度越大。提高在田野里与文化遗产朝夕相处的普通民众的保护觉悟当是关键,但是手握权利法杖的法人自觉维法才是关键之关键。要做到这一点,恐怕不是痛痒不关的行政警告和记大过能够制约。提高当政者的人文素养,培育人文精神,才是放眼量之举。
“文化遗产日”的设立,意在通过外力,强调、推动和提升全民文化遗产保护的自觉性。唯如此,文化遗产日之外的364天,文化遗产才能置于保护之中。
文化环保
本报记者 徐馨
环保二字进入文化圈,以负面新闻开始——影视剧组为了拍摄需求而铲除植被、毁掉千百年风沙都不能摧毁的石刻……为了有效管理,国家相关部门开始要求剧组们签署环境保护协定。
文化环保更深层的意思是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今年出现的一批制作成本不高、质量上乘的中小成本电影做出了文化环保的表率。比如上半年的《疯狂的石头》、《我们俩》、《天狗》,下半年的《东京审判》、《三峡好人》,都是对有限资源的高效利用。这些影片的出现,无疑在大片当道的行业中发出了自己的声音,丰富了今年的电影生态。也有过度强调对资源的“节省”,而让手中产品走形——北京部分小剧场话剧制作成本够低,可票价依然很高。走了形的资源维护的就不是生态平衡,而只是个人的利益。
与压缩成本的做法不同,2006年昆曲艺术节集中展示的许多昆曲新作,多加入了强势的声光电、耀眼的行头,这些不仅意味着制作成本的攀升,更重要的是破坏了昆曲的古雅传统,既没有合理利用资源,又破坏了生态健康。
环保还体现在对文化生态破坏后的综合治理。集中体现者无疑是这一年出版领域的“扫黄打非”行动了。这一年中,不仅有春季、夏季等战役性的综合治理,还有由中央10部门联合开展的“反盗版百日行动”。一年来持续性的综合治理,不仅大大清理了出版市场,还获得了国内外舆论界的认可,推动我国出版事业的发展。环保的目的是为了可持续性发展,只有避免了各种短视行为,文化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电视撞击阅读
本报记者 袁晞
2006年最火的文化人物当属易中天。易中天通过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改变了他的学者与学术身份,变成了大众文化的传播者。他独特的“易”家之言的解读,让历史面孔更加有趣、贴近,多了些平民色彩。易中天的走红,随后引发了“易中天休矣”的批评,更引发了学术与畅销书、学者与大众、文化普及与文化娱乐化的争论。易中天是学者还是娱乐明星?搞学术还是评书?是普及历史还是娱乐大众?对易中天的争论越热烈,他在读者及观众中的影响力就越大。
然而,争论归争论,一些走向大众的学术人物仍受到关注。到了年底,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讲《论语》又掀起一轮易中天似的热潮。两千多年前的经典,今天还能启发我们,让我们的心灵产生触动吗?于丹以电视为讲坛,紧扣21世纪的困惑,结合其浓厚的古典文化修养,运用女性特有的细腻情感,从人生观、心灵观、处世之道、交友之道、人格修养之道、理想等方面,从独特的个性视角出发来解读《论语》。除了易中天和于丹,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还造就了一些学术明星,阎崇年、纪连海、刘心武都通过这个平台影响大众,名成利就。阎崇年的《明亡清兴六十年》、纪连海的《乾隆朝三大名臣》等图书的出版,掀起了通俗历史的热浪,让普通读者更有兴趣阅读历史。
与前几年主持人出书热不同,电视台名牌栏目的节目内容成为近来出版社出书的抢手货。上海人民出版社今年的主打新书《艺术人生——超越平凡的人生艺术》,是中央电视台《艺术人生》栏目开播五年来人物访谈的精选集。《面对〈面对面〉》、《相聚〈新闻会客厅〉》、《调查〈新闻调查〉》都是对这几个名牌栏目的总结。这些书的卖点一是披露了大量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二是叙述了众多节目的摄制过程,加上大量的图片,吸引了许多读者的关注。
市场盘整
本报记者 邵建武
2006年共有105家公司拍卖了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比去年增加了21家;共举行了拍卖专场689个,比去年增加68个;总成交额约146亿元人民币,比去年减少了约11亿元人民币。虽然是不完全统计,但这三组数字还是基本反映了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界的现状。因此,可以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市场进入盘整阶段。
当然,2006年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方面并不缺乏可圈可点之处:其一,“中国当代艺术”虽然在纽约遭遇了寒气,但在香港则是春风依旧,大陆市场亦呼声不弱。其二,北京华辰在秋季拍卖中设“影像艺术”专场,“照片”拍卖一时成了首都摄影界与新闻界的热点。其三,中国宗教艺术,主要是佛教雕像异军突起,香港苏富比秋季拍卖会上,一尊明永乐鎏金铜佛像以1.166亿港币成交,创造了中国艺术品的最高拍卖纪录。其四,中国嘉德春季拍卖会上,一只清乾隆粉彩开光八仙过海图盘口瓶以5280万元成交,为大陆拍卖中国瓷器的最高纪录;佳士得香港秋季拍卖会上,一只清乾隆御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以1.5123亿港币创造了中国清代瓷器的拍卖纪录。其五,徐悲鸿油画作品《奴隶与狮》在香港佳士得拍卖会上以5388万港元成交,创下中国油画世界拍卖新纪录;《地球的红飘带》在北京华辰秋拍会上以1540万元成交,创造了中国连环画拍卖纪录。其六,中国器物也在各自领域出现新纪录,如17世纪田黄石雕瑞狮镇纸等等。
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的盘整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在海外公司的图录中,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著录常有捉襟见肘之处;而在大陆公司的图录中,更是错误纷呈,挑不胜挑。和海外公司比较,大陆公司的预展已经有了明显的设计意识,但细细地看又觉得徒有其表,内在学术秩序依然缺乏。大陆收藏人士在“中国当代艺术”保持了一定的理性,个别公司作了一定的学术调整,但总体跟风状态明显。依然故我的还有赝品大行其道……究其因,一是人员素质问题,一是服务意识问题,所以,中国文物与艺术品拍卖界不妨在市场盘整之际,苦练内功,来一个沙场秋点兵。
(责任编辑:魏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