违规问题时有发生
不过,从3年多的金融审计情况来看,李金华指出,违规问题的发生依然突出。一些商业银行合规经营理念淡薄,为追求赢利,开拓一些业务时,对潜在的风险注意不够。
其一,违规发放土地储备贷款。为落实国家房地产信贷政策,防范金融风险,央行对土地储备贷款出台了严格规定。但一些商业银行仍然认为土地储备贷款有政府信用担保、风险小,片面追求经营利润和业绩,不认真执行有关规定,违规大量向地方土地储备部门发放长期信用贷款,影响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也加大了银行的信贷风险。
其二,大量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一些银行在房地产业快速发展以及房地产价格急剧上升的情况下,片面追求经营利润和业绩,向自有资金不足或“四证”不全的房地产企业发放贷款,放松审批条件、贷后失去监督,导致大量资金违规流入房地产市场,扰乱了房地产市场、金融秩序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
其三,个人消费贷款问题日渐突出。个人消费贷款是商业银行近几年大力发展的业务,呈快速增长趋势。但由于一些银行在风险控制和管理方面没有跟上,致使一些单位和个人通过伪造虚假资料,骗取住房和汽车等个人消费贷款的问题时有发生。一些银行为了占领市场,擅自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按揭贷款,为一人多贷、投机炒楼提供了条件;有的甚至是银行员工和不法分子内外勾结,合谋骗取银行资金。
其四,不良贷款处置中存在的问题。一是商业银行违规剥离不良贷款。自1999年以来,一些银行将其视为甩掉包袱、逃避责任的机会。为了最大限度地剥离核销资产,放宽剥离条件,有的甚至弄虚作假,人为调整贷款形态,违规剥离。剥离的不良贷款档案资料不齐全,导致债权无法确认或追索,个别银行甚至有意保留一些重要权证和质押合同不移交,将隐藏严重违规经营问题和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的不良贷款剥离给资产管理公司,以此逃避责任追究。致使资产管理公司难以有效处置不良资产,更无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
二是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违规处置不良资产。审计发现,一些资产管理公司在不良资产处置过程中,评估、拍卖环节管理不严,走过场,有的甚至违反程序、弄虚作假、暗箱操作,低价处置资产,造成国有资产不同程度的流失。
金融案件未得到完全遏制
“金融审计的核心是要关注金融风险问题。”李金华发现,尽管经过有效治理,近年来金融案件发生数量有所下降,但金融领域案件未得到根本遏制。“一些影响金融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依然存在,金融风险诱发因素尚未彻底消除,金融犯罪形势依然十分严峻,金融业案件多发、高发的态势并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经对2003年以来审计署开展的金融审计项目统计,共发现各种涉嫌违法犯罪案件线索158起,涉案金额341亿元,这些犯罪案件线索出现一些新特点和新动向。
首先,涉案金额巨大、损失严重。审计署查处的158起案件线索中,涉案金额超过亿元的有71起,占45%,涉案金额317.55亿元,占93%。这些案件涉及范围广、危害深。
其次,单位一把手参与作案,尤其是企业高管人员涉嫌参与作案的情况有所上升,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其三,内外勾结、涉嫌收受商业贿赂问题突出。
其四,案件发生地主要集中在基层分支机构。
其五,犯罪主体中民营、私营企业占比较大。其犯罪惯用的方法是通过成立关联公司互相担保骗取银行贷款,再通过各种方式转移资金、转出境外以及直接提现等,逃废银行债务。
其六,作案手段多样,近期出现不法分子以所谓高新技术或高新技术产品为幌子大量骗贷问题。这类案件具有手法隐蔽、欺骗性强、危害性大的特点。
[上一页][1][2][3][下一页] |
(责任编辑:王玲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