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晚报报道金陵晚报记者 李学芹2003年7月,南京明孝陵申报世遗最终以全票通过的形式获得成功。此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相关专家前来南京考察明孝陵时就表示,南京中山陵实际已具备了申报世界遗产的基本条件,这一评价振奋了一直参与明孝陵“申遗”的南京专家。
中山陵是南京符号
2006年9月,贺云翱分别向市政府和中山陵园管理局有关领导递交了一份内容大致相同的报告书,建议把中山陵及其他民国建筑捆绑申报世界遗产。他说:“中国文化是世界东方文化的主要构成之一,曾代表着人类文化的最好发展成就,在中国文化的结构中,都城无疑占有核心的位置,都城的文化遗产也应在中国的文化遗产体系和世界遗产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这一指导思想下,他剖析了中国“世界遗产”的项目:以西安、洛阳、北京、南京为代表的四大古都中,西安、洛阳代表着周、秦、汉、唐的地位;北京代表着元、明、清的地位;而南京,有了明孝陵以及准备申报的明城墙、云锦等项目,其中,南京明城墙已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明清城墙”的捆绑式预备申报考察项目。号称六朝古都的南京称得上是一个叠加型的古城,改朝换代后,新的城市建设对老的城市往往造成一些损坏性的破坏,用什么来展示南京的文化创作,这是一个难题,必须要找到一个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来展示这个城市的风采,而明清时剩下的“物态”已经很少了,因此,以中山陵为代表的民国建筑遗产是最能体现南京城市历史地位、城市风貌特色,并具备显著竞争力和国际影响的“世界遗产”申报项目。
弥补遗产类型不足
贺云翱对中山陵申报世界遗产非常有信心,他认为,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山陵及民国建筑完全具备唯一性、独特性和普适性,若其申报成功将能弥补近代转型期文化遗产项目上的空白。从物质层面观察,南京中山陵的建筑、设计风格堪称古今中外的合璧之作。贺云翱分析,首先,它凝聚了当时社会的时代特征,中国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体现了世界文化潮流的元素、审美观;其次,它的设计风格又凸显了中华民族主体性的背景,它的牌坊、圆拱门、四方城、华表……都最好地沿袭了明孝陵的风格,沿袭、传承了明清的文化命脉;再次,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思想,中山陵所有建筑都是因势而建,遇河建桥,从未推山填河,高度体现了设计与自然的和谐。同时,陵园主人孙中山是革命的先驱者,中山陵作为物化表现形态,已经在世界范围内获得认同,因为当时中国所面临的传统与现代、本土与世界的问题正是民族与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而这一问题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或发生过的。而目前国际现有的世界遗产中,正好缺少了这一块,体现了近代本土文化的变迁、追求、凝聚,弥补了目前遗产类型中的不足。
相关调研即将展开
据悉,贺云翱的报告递交市委、市政府后,有关领导对此非常重视,并分别批示,这是一件好事,应该支持,并要求建委、中山陵园管理局等部门召开协调会,讨论此事的可行性及其具体操作程序。昨天,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山陵园管理局宣教处的负责人,他证实了这件事,还称贺云翱的报告指导思想非常好,节后将邀请其前来进一步商榷如何让该报告的操作性更强一些,然后组织相关人员调研中山陵及民国建筑的整体价值、申报环境。因为南京民国建筑分属省、市不同的单位,管理头绪太多,他本人更倾向于把中山陵与其所属民国建筑,如已被列入国家保护单位的音乐台、水榭、廖仲恺墓等捆绑申遗。但也有专家建议,把中山陵与总统府等著名民国建筑捆绑起来申报,这样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不过,他们都认为,“申遗”不是哪一个单位能做到的,必须由政府出面,组成一个申遗班子,完成申遗文本;然后,再向国家文物局递交申遗报告,邀请相关专家现场考查,获得认同后,可进入国家预备名录;等各项申报条件都具备后,由国家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递交申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