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2007年将制定《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一旦该办法出台,高校收取学费就有了依据,教育部将根据新办法来重新核定现行的大学学费标准。
看到这条消息,我脑海中立即涌现出豪华观光电梯、豪华校门和一双脚。
| |
我总感觉,在这样一个问题上,应该先确立一个“让大多数人上得起大学”的价值前提,即大学要让大多数人都能读得起。然后再按照人均国民收入算出“能让大多数人上得起大学”的大学学费应该是多少,即社会有能力承受的高教成本;再根据社会可承受的成本去确定我们能花多少钱办大学,我们的国情适合办什么样的大学。办大学,钱多有钱多的办法儿,钱少有钱少的办法儿;钱多就把校门建得豪华一些,钱少的话摊子就铺得小一些。所谓“量体裁衣”——社会有多大的承受能力,我们就办多大规模的教育和大学,无论如何,得让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上得起大学。毕竟,对一个国家最重要的不是拥有一流的大学,而是这个社会的人能上得起大学、能上大学。
“以生均成本确定大学收费”的逻辑,就不是“量体裁衣”而是典型的“量衣裁体”——先不考虑社会对学费的承受能力,不考虑这个社会的大多数人能否上得起大学,不考虑学费与人均国民收入的比例,而是以学校花的钱为中心,自己办大学花了多少钱,国民就应该支付相应标准的学费;自己做了多大的衣服,就要国民剪裁自己的身段去适合衣服的尺寸,钱多的就上好大学,没钱的就别上大学——以前曾有过的“上大学如买衣服”论就直接表达过这个意思。
“量衣裁体”的结果,恐怕只会导致“生均教育成本”被抬得非常高。在教育资源垄断和监督缺失下,学校根本没有一点儿成本意识,怎能根据高校的运行成本来确定大学学费呢?确定大学的学费,只能是“量体裁衣”——根据国民人均收入去确定大学学费标准,如反过来做难免会陷入悖谬。
据扬子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