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镜头见证海珠桥被炸
著名摄影家、南方日报社首位摄影记者赵慕志因病逝世,享年82岁
逝者赵慕志
祖籍广东台山市斗山镇浮石村,1924年9月1日出生,系会计学家赵灼之子。
| |
去年的最后一个夜晚,广州云鹤园的一间房子里,南方日报社经管处原副主任莫广智在单位的《同心册》上找到了赵慕志,颤抖着在相片上方打上“×”。
“老赵临去前,曾不停地叫我的名字,我知道他大概想交代我帮他出摄影集。”莫广智说,“他这一生有三大憾事:一、没入到党;二、没出成摄影集;三、受摄影海珠桥事件牵连,这一生郁郁不得志。”
2006年12月29日11时40分,著名摄影家、南方日报社首位专职摄影记者赵慕志因病逝世,享年82岁。
拍到海珠桥上的100箱炸药
赵慕志出生于名门。父亲赵灼曾赴美、日留学11年,出版我国第一本英文语法书《纳氏英文法讲义》,并在全国首先推行新式会计法。赵慕志一共十兄妹,他排行第五。
十来岁时,赵慕志就对摄影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和天分,他向父亲要钱买了最简单的相机,无师自通地学会重新组装及整套冲洗流程。常常白天抓住机会拍照,晚上躲在房间捣鼓胶片。姐姐赵方幸(中央音乐学院教授)放假回家睡在他的隔壁,常常三更半夜仍听到他冲洗相片的动静,“害得常常睡不着。”
1949年10月,赵慕志得知败退的国民党政府将炸掉海珠桥,当下作出大胆决定。14日上午,他骑单车悄悄接近海珠桥,当时海珠桥桥墩、桥梁上已放了接近100箱黄色炸药,他冒着生命危险将现场一一摄入镜头。下午5时50分,一阵轰响后,当时住在东山区的赵方幸恐慌地感到地动山摇,但赵慕志此时又推着单车,悄悄溜出家门。赵慕志拍摄到的《广州海珠桥被炸前后》极具历史价值,但在“文革”期间,他却因此受到影响,被污蔑“与国民党通奸”,曾被停职审查。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被迫挂着“牛鬼蛇神”牌游街。莫广智说,“他这一生被海珠桥(相片)害惨了。”
一组人物照“捧红”陈冲
赵慕志参加工作后对摄影愈发狂热,“简直机不离手”。有几次,他还差点把自己和妻子的命给丢了。
1972年,新疆歌舞团在中山纪念堂演出,赵慕志前去拍摄。为寻找更好的角度拍摄演员的舞姿,他在舞台上不断地倒退,结果一个跟斗栽倒乐池。“休克了3分钟,把腰都扭坏了,几个月未好”,赵方幸回忆,“可他的相机因为死死抱在胸口却是毫发无损。”
1979年,主演《小花》的陈冲到珠江电影制片厂,赵慕志前去为她拍了一系列人物照《电影新星陈冲》,相片一出街即引起全城轰动。《广东画报》以此做封面,结果当期发行量高达数十万份。一些工厂也纷纷将其印成挂历、年历等,也被抢售一空。当时有一家锌片厂已经濒临倒闭,将陈冲的相片印成挂历后,一下子就赚了几万块钱。这家厂后来专门为此感谢了赵慕志。
创办全国首个业余摄影专业
1986年初,中国摄影家协会原主席石少华到广州视察,提及广东虽在全国影展中名列前茅,但摄影基础理论较差。为此,已经退休的赵慕志勇挑大梁,当年9月就在广州职工业余艺术大学创办全国第一个成人高等教育摄影艺术系,并担任系主任,开设了摄影学概论、摄影构图学、照相机原理等22门课程,学制3年。
45年前即获荷赛荣誉奖
从事摄影以来,赵慕志拍摄了大量有价值的新闻照片,如《广州海珠桥被炸前后》、《广州解放》等。他的力作《人勤春早》除入选第五届全国影展外,还于1962年获荷兰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荣誉奖;《稻谷登场》获第七届全国影展荣誉奖;《芭蕾舞》专题作品被评为1984年中南地区挂历质量一等奖,1985年再版发行;36幅《广州风光》由北京外文出版社自1984年至1988年分四辑配以中、英、日文字印成明信片,向国外发行……
2006年12月29日11时40分,赵慕志告别了这个世界。本月7日上午10时30分,他的追悼会将在广州市殡仪馆10号厅举行。
本版采写:见习记者 邱永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