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日报报道(记者 毛庆)今年,是实现全市总体全面达小康的决战年,作为4项未达指标中最难的一项,农民人均纯收入如何达到8000元的小康标准?“新增500农民大户,10万低收入农户年均增收1000元……”市委农工办近日亮出了贯彻市委全委精神,保证这一指标实现的一系列目标和举措。
| |
喜人成绩: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净增840元
根据统计预测,去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在13%以上,达到7080元左右,比去年净增840元。市委农工办有关负责人分析说,非农产业仍是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其中,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54.6%。全市共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6.08万人,培训3.25万人,其中,中小企业新增就业人数近5万人,职工人均收入比去年同期增加1100元左右。统筹城乡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有力支撑。去年,市级156个帮促部门共落实对“一区两县”扶持资金近2亿元;落实对8个欠发达镇扶持资金7000多万元,比2005年增加了300万元,镇均800万元以上。通过帮促输血,项目扶持,不断增强欠发达地区的造血功能,为实现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去年,农村新八件实事工程累计投入资金11.9亿元,直接或间接给农民带来人均收入160元左右。在财政转移支付上,去年市级财政支持郊县投入已达17.2亿元,同比增长25%。其中,涉及农民的直接补贴类资金23项,补贴资金近2.5亿元。
增收难点: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偏低,竞争力不强
农民增收仍是全面达小康的难点所在。据分析,一方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近年来呈逐步扩大之势,已从2001年的2.05:1扩大到去年的2.41:1,另一方面,近年来,农资价格上涨过快,造成农业生产成本不断增长,农产品价格起伏较大。据调查,去年农膜、化肥等农资价格同比上涨5%以上,稻麦油等大宗农产品价格一度下降10%以上。劳动力转移主要以体能等非技术型打工为主,工资性收入很难增长。据介绍,我市现有农村劳动力近121万人,经过多年的努力,累计转移了83.3万人,其中市内转移63.9万人,尚有转移潜力的只有11万人左右。但是,从我市农村劳动力的整体情况来看,文化程度偏低,素质不高,竞争力不强。据统计,初中及以下的占80%,高中以上的只有20%;接受过生产和技能培训的占40%左右,其他60%的劳动力没有接受过任何技能培训,他们在劳动力市场上竞争的筹码十分有限,工资收入自然不会太高。
突破瓶颈:全力保障今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
今年是我市全面达小康的决战之年,农民增收这一瓶颈如何突破?“今年全市农民增收工作可以概括为‘一个目标’,即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充分调动政府和农民主体‘两个积极性’,做足做好土地、劳动力、城市资源‘三篇文章’,努力做好郊县工业、镇村集体经济、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村公益事业四项经常性和基础性工作。突出设施农业、农民创业、农业保险、合作社和低收入纯农户增收‘五大重点’,全力保障今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0元,增长13%以上。”在设施农业方面,今年全市新增设施农业面积4万亩以上,建设8至10个千亩以上规模的设施农业种植小区,新增高效农业面积15万亩,其中高效园艺5万亩、高效蔬菜3万亩、高效水产养殖面积4万亩、高效粮油3万亩,以规模效应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实施“农民老板”工程,以种养面积50亩或销售收入10万元为标准,在全市确定3000个大户,在农业专项、贷款贴息、良种推广补贴等方面予以扶持,今年目标新增大户500户,带动发展5000户以上。低收入纯农户增收依然是农民增收中的重中之重,今年,将重新确定占农村人口5%左右、有劳动能力和就业愿望的低收入纯农户共10万人作为扶持重点,通过项目扶持、政策支持,实现增收措施全覆盖,确保今年实现低收入纯农户年均增收1000元以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