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过去是个信访大市。2001年,全市到北京上访和到江苏省政府集体上访的达到343批次,位居江苏省第一。5年过去了,343批次变成了62批次,上访总量降至江苏省13市的第12位。从343批次到62批次,不仅意味着矛盾的大量化解,也意味着社会和谐程度的大幅提高。
| |
理念转变,百姓是天
淮安市属于江苏省经济欠发达地区,历史积淀的旧账较多。2001年,一年进京和赴省上访的群众高达343批次,从事信访工作的同志几乎每天都有接访任务。市委、市政府的大门也经常被上访群众围得水泄不通。如何改变这种困局,淮安市领导班子开始进行调查研究,调查发现,少数干部服务意识淡薄,面对群众反映的问题,扯皮推诿,是一些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症结所在。这一年,准安市提出了“百姓是天”治市理念,工作的切入点放在了理顺群众的情绪上。
淮安市委书记丁解民说:“老百姓只信任为他们办实事的政府。我们的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政府的决策要以百姓满不满意为出发点。”2001年以来,市政府职能部门变被动接待信访为主动出访,政府职能部门每年开展两次企业服务月,由市委常委和副市长分别带领有关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走访企业;市委把突出的信访问题分解给各个常委和副市长,并划定责任区,分头逐户下访,还设立“下访点”,直至问题全部解决,不再出现反弹。在此基础上,淮安市又实行定期开门接待制度,每月10日和25日,至少有3名市领导轮流接待上访群众,接待的时间、地点提前几天在新闻媒体上发布。对来访群众实行接待负责制,谁接待谁负责督促催办、交办处理,对处理的每一个问题都要向反映人进行反馈。通过5年的努力,淮安市基层和群众对市委市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满意与基本满意率达到了98.8%。
五天驻村,体察民情
处级干部每年各自带着“口粮”和行李在冬天农闲时分别住到农民家,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这一做法在淮安已经形成了制度。5年间,淮安市1000多个村子几万家农户都留下了这些干部的足迹。
在淮安,每年市、县两级470多名副处以上干部都要独自住到农户家,一次至少5天,向农户交纳伙食费20元。走访群众不能少于20家。驻村期间,要召集党员、村干部和私营企业主进行座谈。
驻村干部要想方设法为当地群众至少办一件实事,包括农田水利建设、修桥铺路、草危房改造、学校修建、救助困难家庭等,几年来驻村干部为群众办实事所筹集的资金和实物已达上亿元,切实解决了百姓生活和工作中的一些难题。2003年,淮安市苏嘴镇遇特大洪灾,北李村粮食歉收,村民几乎无粮过冬。市委领导在北李村驻村时才发现,当年民政部门的救灾工作漏掉了北李及附近的几个村。市政府马上召集有关部门开会,为这几个村提供了40万公斤的粮食,村民得以安全过冬。
淮安市领导干部下乡驻村有一项重要的任务,即驻村结束后要向所在部门提交一份调研报告。淮安市委市政府据此可以更真实、客观地了解农民和农村的现实,综合形成分析报告,作为制定和调整农村工作政策、措施的重要依据。2002年淮安市下大力气治理农村债务、兴建农村基础设施、解决农村看病难等工作重点都是根据领导干部驻村调研报告综合分析确立的。
干部驻村工作,从点到面逐步解决了淮安农民和农村工作中的一些实际问题,原本需要很长时间才能解决或很难解决的问题,在基层都得以化解。
八条通道,疏导信访
以民为本,为群众办实事,首先要让老百姓有说话的地方,有表达意见的渠道。为此,淮安市构建了八条沟通民意的高速通道:公开领导干部的电话直接受理投诉、干部驻村、机关服务进社区、开通市长热线电话、设立市委市政府领导开门接待制度、分头逐户“下访”“回访”制度、成立软环境投诉中心、开展企业服务月活动等。
淮安市信访局的负责人说:“过去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是信访部门一家的事。信访部门势单力孤,很多问题得不到解决。现在,接待群众来信来访是每个职能部门的责任,为群众解决问题的效率大大提高了。”
在淮安市,市委、市政府的领导高度重视信访。市委书记5年就批阅了上万封群众来信。批阅之后,还要求件件有落实、有反馈。对群众反映应该解决的问题采取推诿拖延的干部,淮安市委市政府建立了责任追究制。淮安市清浦区一条街道雨后积水严重,接到群众的反映,市委将解决问题的责任落实到了清浦区建设局,该局拖了一个多月没有处理到位。经区委区政府讨论,清浦区建设局局长受到了撤职的处理。有了责任追究制,信访工作在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