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民间机构独立评选,关心公共事务为首要标准
新快报记者 苏少鑫2006年的中国,有关改革与社会发展的论争不断。在繁芜复杂的分歧背后,我们看到了学术力量和民间意愿融合的逐渐加强。知识分子通过理论诊断中国现实问题,并不断彰显理论有效性,在此过程中他们注定要承担历史的责任。
| |
学人眼中的2006
赵晓:警惕“晚清现象”出现2006年,非常清楚的一点就是,政府已经意识到了公共产品和服务在医疗、教育、住房等领域的重大缺失,并且意识到了中国社会收入的两极分化达到了危险的境地,因此出台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大文件,并在房地产等领域有重大发展方向的突破。但总体上来说,政府目前所做的赶不上百姓的呼求和社会的期望,如果这样一种趋势持续,则有必要警惕“晚清现象”(政府变革滞后于社会期望最终导致社会断裂)的出现。党国英:农村民主创造者让我们景仰2006年,有一位新人物进入了我生活视野,他是天津市武清区纪委书记刘万明。在南方农村报推选2006年全国支农行动奖候选人时,我曾经推荐过他,可惜他没有入围。刘万明不是草根人物,但我们不要以为这个时代只有草根人物才使我们感动或景仰。刘万明是共产党的高级干部,他有可能作出影响一方百姓命运的好事情来,而他的确做了,且做得好。他推进了天津武清区农村的民主政治。这件事情在我看来十分重要。我这里不说他们是如何做的,只说目前那里的一种状态。刘万明书记不仅熟悉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了解西方民主政治理论。他对中国发展民主政治充满信心,并躬身实践,做了许多扎实的工作,也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在中国,类似的可圈可点的人和事还不少,他们昭示了中国未来的光明前景,我们有理由因他们而感动。我们不是担心农村社会稳定么?不是要建设和谐农村社会么?就学一学天津武清区推进农村民主政治的做法吧。鄢烈山:社会矛盾仍在积累2006年的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变,我不说上欣喜也说不上失望(原本指望不高)。简单地说就是:2006年是2005年的继续,意谓没有什么大变化,没有“拐点”,不过是按惯性在运行。具体地说,原有的社会问题(贪污腐败、两极分化等)没有重大改变,社会矛盾仍在积累。而经济体制方面,权力上收,加强国企垄断地位,都是对中央集权的计划经济旧体制的回归,对地方自治和民营经济发展的“治理性”遏制。民生方面最明显的感觉就是涨价,基本生活用品全面上涨。2006年当然也有亮点,一是将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列入建设和谐社会的核心概念。尽管怎样实施仍在未定之天;二是我注意到新华社对官商勾结哄抬高房价的谴责旗帜鲜明且最得力。期待着2007年中国在民主化和市场化改革中有重大的进展,同时在建设公共财政(透明化、法治化)方面,让经济增长也让普通民众分享发展成果,减少读书、看病、养老方面压力。第12 页try showAd(3,0,1); catch(e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