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岁的张滨克是哈尔滨市松北区一名普通的公务员,靠着每月1800元的车补,她在大学毕业两年后贷款买了私家车,在同学中第一个进入“有车族”。每一次开车下基层,她都能感受到方便快捷带来的工作乐趣。她说,是车改让自己感受到了公务文明。
| |
哈尔滨市松北区自2004年6月对处级以下干部实行公务用车改革以来,共有22个区直部门、12个事业单位、2个乡镇和太阳岛管理局取消了公务用车,涉及干部职工近400人,有119人买了私家车。
日前,省委常委、哈尔滨市委书记杜宇新作出如此评价:松北的实践证明,公车改革有利于节省行政开支,有利于转变作风和提高效率,也有利于从源头上抑制腐败,要据此提出扩大试点的方案。
节支:两年省了700万
松北区的车改是从算账开始的。全区面积736平方公里,在哈尔滨地域最大。2004年新区成立伊始,首先面临的就是交通问题。按照常规,全区需要配置的车辆超过100台,需要一次性投入购置新车费用近千万元。不仅如此,每台车人员工资加上维修、保险等各种费用,一年超过7万元,公车总费用年支出770余万元。
群众心里也有一笔账。松北新区的干部是从全市各区抽调来的,绝大部分住在老城区,上班倒两三次车的不在少数,早八点半上班,家远的六点多就要出门。日常加班赶不上公交车,出租车费用少的三四十元,多的七八十元。这样的出行条件,公车私用在所难免。
集体、个人的这两笔账,坚定了区委区政府车改的决心,并得到了哈尔滨市委市政府的大力支持。2004年6月10日,《松北区机关工作人员交通补贴管理办法》、《松北区公务用车改革妥善安置司机的实施意见》、《松北区机关公务用车制度改革纪律规定》三个方案全部出台。经过科学测算,农林水务局、规划局、信访办等6个一类部门的正、副处和科级以下干部每人每月分别补贴2500元、2200元和1900元,其他二类部门及事业单位、乡镇班子、二级班子依次下降。
车改两年过后,区财政局长邹禹算了这样一笔账:全区每年车补支出428万元,比不进行车改减少支出349万,两年省了700万。
防腐:官员没了“车福利”
27岁的宣传干事孟凡颖对记者说,车改缩小了干群差距。过去是看车识官阶,现在没有了公车公款支撑,干部买车、用车和自己一样精打细算,自己的车甚至比一些领导干部的配置好,这种感觉是从未有过的。
军转干部李延安在部队和车辆打了多年交道,如今在松北区综合办负责后勤工作。尽管是重操旧业,却感触迥异。他说,过去管车最头疼的就是修车“黑洞”和车辆肇事等问题,耗费财力、人力,还往往留下后遗症。现在,这些烦恼已经随着公车一起消失了。不仅如此,为避免车改过程中国有资产流失,松北区原有的25台车辆全部抵顶开发建设工程款,没有一辆低价流入领导干部个人手中。
松北区委副书记张基春自信地说,松北的车改干净、彻底。群众反映强烈的领导干部“屁股底下一幢楼”等车轮腐败问题,在松北已从源头上杜绝。在区纪检监察、财政等部门的联合检查中,至今没有发现一起权力部门到企事业单位报销涉车费用等违纪问题。
增效:私车公用成习惯
松北车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两年过去了,效果如何?黑龙江省委财经办调研组点评松北的发展是两年干了十年的活:城市建设由泄洪区变成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城区;财政收入由全市8区倒数第一跃升为前三名;政治方面成为哈尔滨市新的行政中心。区委书记王镜铭说,松北论面积是哈尔滨老城区的1.5倍,但全区所有单位行政编制却总计只有140人,小政府大发展,车改为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了保证。2005年,区委区政府下发了两个不同寻常的文件,一是强制职工休周六,一个是强制职工休一个完整的春节假日。
后勤服务中心的苗立滨科长说,车管部门过去最头疼的就是有多少车也不够用,经常有部门因为排不上车耽误工作。尤其是节假日加班加点,江南江北车接车送,一半时间搭在路上,确实是劳民伤财。现在好了,科学合理的车补方案和严格的工作业绩考核,鼓励机关干部自愿买车并且舍得“私车公用”。工作人员下基层开车就走已成习惯。招商局长自豪地说,别看自己的“坐驾”只有十来万元,但接待的投资商可个个都是大老板。
财政局长邹禹总结车改在本部门有“三赢”:明补代替了“无底洞”,节省资金;省却了财务部门大量有关车辆使用的票据核算等工作,节省人力;会计出纳跑银行不再等靠公车,提高效率。
车改使松北区的工薪族提前进入了有车族,精神面貌、生活质量也随之改变。43岁的宣传部副部长陈海燕说,学车对四五十岁的机关干部来说,本身就是挑战,自驾让自己找回了久违的激情,今天的自己更加自信,也更加爱岗,幸福指数大大提升。(黑龙江日报)
|